|
[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的投資,不僅是短期啟動內需的需要,從長遠來看,也是城市化發展的需要,是農民變市民的需要,因此,這是一項長期的內需政策 ]
近日,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旨在鼓勵居民購房的一系列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鼓勵住房消費。有媒體稱之為政府“救市”。其實,用“救市”這個說法容易產生歧義,以為就是為了救“房價”,甚至是為了“救開發商”。依筆者之見,這次“房地產新政”主要目的是為了保“經濟”、保“穩定”、保“增長”,是為了啟動內需。
在10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10項措施中,專門提到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降低住房交易稅費,支持居民購房”。大家的目光可能更多地會關注到“降低住房交易稅費”,而對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一般容易忽視。在這里,筆者要指出的是:應該說,“保障性住房”也是內需,甚至是更直接的“內需”,在其他“內需”的啟動可能需要相對較長時間、較多條件時,“保障性住房”相對而言,可能來得更快些。
從房地產新政出臺的出發點來看,是要避免房地產市場出現“非理性調整”。筆者認為,當房地產市場出現嚴重泡沫時,“深度調整”是必要的。但“深度調整”也可分為“理性調整”和“非理性調整”。所謂“理性調整”,是指房價、地價合理的下跌,回歸理性,或者漲幅大幅放緩,一般下跌幅度在30%以內,成交量下降,但價格下跌后有需求支撐,恢復起來也比較快。所謂“非理性調整”,是指房價、地價大幅度下降,以至于造成市場恐慌,價格下降之后無需求支撐,市場秩序無法恢復。樓市的非理性調整很可能引發金融動蕩,從而影響整體經濟的穩定。
研究表明,我國近年來GDP取得兩位數的增長,與投資和出口的拉動關系很大。在投資拉動中,房地產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房地產市場既影響到地方政府收入(基礎設施投資),又可能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意愿(企業擴建投資對土地的需求)。一般而言,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建筑投資的增長,帶動相關部門就業的增加,因而會促進經濟增長。
而一旦房價急劇下滑,私人消費和住宅投資將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從發達國家房地產價格周期的研究來看,歷次的房地產市場調整、房價大幅度下降,都可能伴隨著消費的停滯和經濟的衰退。歐洲委員會在2005年的一份季度報告中,考察了歐元區的房地產價格周期和消費周期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西班牙、芬蘭、愛爾蘭、法國、荷蘭和葡萄牙的房地產價格和消費周期的相關系數大于0.7,這表明,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下降將可能嚴重影響到居民消費。
筆者認為,近三年來國家實施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最直接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防止因房地產泡沫過度膨脹引發金融泡沫,二是要顧及民生,解決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保障問題。從2008年的情況來看,擠出“泡沫”的目標顯然已經初見成效,但是,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問題仍要加大力度。
從長遠來看,未來10年,我國即將進入城市化峰速發展階段,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城市化高速發展帶動了巨大的住房需求。根據發達國家城市化的歷史,城市化率從40%上升到60%的過程,是城市化進程最為迅速的階段,國際上稱之為城市化峰速發展階段(Peak Rate of Urbanization)。目前,國內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5%,正處在從城市化起飛階段向城市化峰速階段轉變的拐點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