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不斷蔓延和升級,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暴跌。自5月份以來,黃金高位下跌20%、銅高位下跌48%、農產品的領漲者———大豆高位下跌超過45%。僅10月份,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一個月內下跌了
32%,創出自25年前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建立以來最大單月跌幅。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回落,使各國近年來居高不下的通脹壓力得到緩解,也給飽受沒有“定價權”而反通脹壓力巨大的中國一個喘息機會。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近50%。然而,可悲的是中國從沒有國際定價權。2003年,中國鐵礦石的進口量躍居首位,但沒有定價權的中國只有被動地按最大幅度漲價。我國的稀土資源雖然占有世界95%的儲量,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卻始終沒有定價權。其原因,中國的戰略儲備缺位,缺乏定價權的意識。目前,中國已躍為世界第三貨物貿易大國,由于國際市場定價權的缺位,無論處于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中國都喪失了本應具有的話語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國外廠商所定的價格,只能隨時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
事實上,市場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個因素決定的,所有相關的數據,如需求量、進口量、庫存、產量等基礎數據,都會對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些可能影響到價格波動的“中國數據”,幾乎都由國外機構公布,中國本身并沒有統一的口徑和發布渠道,更找不到權威的、全面的數字。這種現象的結果是,眾多中國企業在參與全球貿易的過程中,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是造成中國“影響力”薄弱的原因之一。
大宗商品的價格漲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原因。這次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和下跌,已經不是一個供求關系所能解釋的。實際上,石油價格在大幅度上漲和下跌時候,石油供求基本上是平衡的。其原因,一是中國在進行大宗商品采買過程中受到了國際基金和各種國際機構的阻擊,二是石油具有很強烈的金融特性,甚至在有些時候掩蓋了其商品特性,這樣就脫離了簡單的供求關系。有一項對全世界大宗商品市場定價機制調查發現,石油套期保值者只占20%,作用第一位的是對沖基金,第二是投資銀行,然后是一些投資者。石油期貨的炒家根本不關心有沒有油,石油只是炒作的題材?梢哉f,金融特性突出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不再由供需決定。
目前石油、糧食、金屬、黃金等大宗現貨價格都是參照期貨價格定價,期貨價格的波動將影響現貨價格。一個國家期貨市場如果足夠強大,成為全球期貨市場中心,那么不僅對其他國家期貨市場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全球貿易,美國和歐洲都是如此。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成交量的26%,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農產品交易量占世界農產品的49%,位列第一。目前,政府有關部門在期貨價格信息和宏觀調控措施上,對期貨市場的利用仍然有限。在石油和糧食儲備以及一些大宗商品進出口上,期貨市場是很有作為的,但是這些作為還沒有表現出來。多數現貨企業還沒有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我國目前有近百家央企從事大宗商品進出口和生產加工,但是參與期貨市場的卻很少,而95%的國際500強企業都是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我國的糧食企業,目前進行生產、加工、儲運、流通形成有規模的糧食企業至少幾十萬家,但是根據交易所統計,糧食方面的法人客戶還不到1萬家。專家認為,在金融危機大環境下,中國期貨市場應加快發展,繼續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危機既是一次嚴峻考驗,又是一個重大機遇,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衍生品發展的問題,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在財政、金融、稅收上做出安排。
金融危機給中國加快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一個機遇。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一方面需要中國經濟實力,必須千方百計實現中國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另一方面,必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有意識地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參與和擴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世界經濟領域充分發揮中國經濟的作用,通過中國經濟巨大貢獻的需求,影響和參與世界經濟的市場化。中國的市場經濟進程不可能局限在中國境內,市場經濟也不是中國經濟內部的事情。中國只有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世界范圍內踐行市場經濟原則,中國的市場經濟才有合理的歸宿。而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周期,中國如果能夠自覺擔當起全球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那么,中國也就承擔起了一個大國的責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