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將三鹿集團推上了風口浪尖,一家連續15年位居國內奶粉產量第一的知名品牌,咎由自取,身敗名裂。此時,北京的三元股份、黑龍江的完達山乳業等多家企業群起逐“鹿”,有意收購三鹿集團。對這樣的收購,有消費者覺得很生氣,很不解,似乎三鹿不倒,民憤難除。
拋開感情因素,讓我們回到事實本身。三鹿集團是一家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集體所有制企業,也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三鹿飼養的奶牛達80萬頭,日產鮮奶6800噸,而且三鹿先后參股、控股了北京、河北、天津等十余個省市的30多家牛奶企業。三鹿集團及下屬企業擁有職工近萬人,而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從業者達到3萬人以上。三聚氰胺事發前,三鹿正緊鑼密鼓籌備赴香港上市,從經營業績和純粹的資產質量來看,都經得起國際投資者的考驗。出現這樣的致命問題而“暴斃身亡”,不能不說是憋氣。如果這樣的大型乳業企業說倒就倒,一倒了之,這么多職工和奶牛資源,很可能成為爛攤子,造成巨大的損失和浪費。換言之,如果沒有人接手三鹿,消費者和職工、奶農都是“多輸”,很可能造成其他的社會問題。
正是看中了三鹿的“剩余價值”,三元、完達山才躍躍欲試。這些地方性的企業出手收購,很可能面臨著大量的職工安置、賠償問題,還可能因此讓心有余悸的消費者敬而遠之,其勇氣著實可嘉;這些地方品牌敢于火中取栗,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目的是要成為全國性的企業,其勇于拼搏的創業精神可嘉;最后,這些民族品牌深知一個團隊和一張遍布全國的銷售渠道多么寶貴,及時出手收購,避免讓外國品牌以極低價格“一鍋端”,其戰略眼光可嘉。
優勝劣汰,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三鹿的命運,已經敲響了整個乳品行業的警鐘。希望后來者能夠取三鹿之精,醒三鹿之鑒,將本土品牌重新發揚光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