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銀行擴大收費覆蓋面是“經濟人”的本性所在,無可奇怪。但我們難以接受的是,銀行怎么就養成了“想收就收”的“收費脾性”?
本來按常理講,銀行改免費為收費,總要有個“程度正義”,總要召開聽證會,向公眾陳述收費的“正義理由”,可是銀行的每一次收費,既不向公眾公布成本,又不向公眾講明收費的理由。自己提出收費,然后通過媒體向公眾說一下,就開始收費。反正錢在銀行里,你即便是不同意,錢也就被扣掉了。容不得你商量。
一位網友總結出銀行“想收就收”的劣根性表現:一沒有提前告知;二沒有與這些客戶重簽合同;三扣款不提前通知;四是事后不給客戶對賬單;五是不公布成本;六是不舉辦聽證會,最為嚴重的是不向客戶提供發票,成為國內唯一不向客戶提供發票的商家。網友的話雖然是戲謔之語,但倒也切中要害。
銀行養成“想收就收”的劣根性,恐怕還是被嬌慣的。其一,是由于銀行在收費的程序上沒有過多的門檻。它們既沒有成本監審的麻煩,又沒有違規的重罰。即便召開聽證會,也是很省力的事,它們甚至可以操縱聽證會,使其成為走過場的“游戲”;其二,政府的有意“縱容”。至今銀行的“想收就收”還沒有受到過政府的責難,也沒有聽說過政府對銀行收費的“說三道四”;其三,消費者的力量如同一盤散沙,他們根本沒有力量與其抗衡。而消費者協會更是退避三舍,不會主動站出來和銀行“對話”,為消費者討回“公道”。
當然,“脾氣”的養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嬌慣”所致。在我看來,必須要做的是,一方面政府必須對“漲價”有個繁復的程序,使壟斷企業不能隨意漲價;另一方面消費者的力量要強大起來,當然,指望消費者協會恐怕是無望的了。 (浙江 林衛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