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羅維
在近期的房地產市場,一則消息無疑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根據央行日前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情況顯示,未來3個月打算買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3.3%,分別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1.8和2.8個百分點,創1999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
居民的購房意愿創了新低,這可讓許多市場中人士激動不已,似乎有一種天要塌下來的感覺,忙不迭地喊出了“救命”的呼聲。一些專家甚至提出了危言聳聽的觀點:“一旦房價和交易量出現大規模下降,房地產市場將發生‘崩盤’。”更為讓人詫異的是,日前大名鼎鼎的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甚至上書國務院,要求改變目前“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松動”建議。
對此筆者認為,居民購房意愿雖然創出了新低,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對此大驚小怪,而如果僅憑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一些表象就做出改變調控政策的判斷,顯然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反而可能給市場帶來不小的危害。
首先,購房意愿創新低是與當前的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的,而并非房地產市場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現在經濟運行出現了回落的態勢,股市早已跌去了大半,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銀行儲蓄再次成為人們的首先。在這種情況下,購房意愿下降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在近期“兩率”下調后,有種種跡象表明房貸利率正在步入下降通道,由此購房者的預期在未來也會發生相應地改變。
其次,當前的房價下降了嗎?雖然近期各地的打折促銷不絕于耳,但從國家權威的統計數據來看,除了環比出現調整之外,同比的價格仍然是上漲的。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3%,漲幅比7月低1.7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這就是說,房價仍然還在上漲,只不過是漲幅減小而已,所謂的“崩盤”又從何而來呢?
第三,房地產市場不同于股市,受土地資源的制約,其供應同樣也是有限的,其內在的上漲壓力不可小視。在上海曾經有房產專業人士做過的一項研究顯示,由于建設周期的影響,在建面積保持在全年房產需求總量的3至4倍區間內是一個合理范疇。而按照上海每年2000萬平方米左右的消耗量,在建面積規模應該保持在6000萬到8000萬平方米。不過最近的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在建住宅總量不足500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如果樓市成交復蘇的話,上海全部的在建住宅只能支持上海兩年的需求。
其實現在房地產市場的真實情況是,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子沒那么好賣了,也不是只漲不跌了。然而這些市場波動的出現,筆者認為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世界上從來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中國的樓市也同樣如此。
有人說現在不少房地產企業資金緊張,苦不堪言,怎能對他們不理不睬。殊不知不少房地產企業之所以會步入現在這樣的窘境,完全是在此前市場火熱時候“捂盤屯地”造成的結果,是其自身對市場判斷上的失誤。去年不少房地產企業 “捂盤屯地”造成了房價的畸形上漲,而現在爆發的市場風險也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承擔,這一點兒也不冤枉。一位開發商甚至曾這樣坦言:“如果此輪調控可以通過房價下降帶來短期陣痛性的效果,那應該是件好事。”
既然所謂的危機并不存在,那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放松調控的論調呢?歸根到底只有一句話,就是希望能夠維持房地產業的超額利潤。但我們要明白的是,任何行業都有一個暴利階段,之后都會出現回歸,甚至發生虧損,這是在普通不過的經濟規律。然而在房地產市場,有些人似乎只習慣了漲價和高利潤,一旦有什么分吹草動就跳出來哭爹喊娘叫救命,實在是叫人看不下去的小孩子把戲。
而且最為可悲的是,就像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日前指出的那樣,房地產界“豢養”了一批“御用文人”,或通過“重金”讓一些專家和媒體為其制造輿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陰謀將越來越難以得逞,因為任何貪得無厭地維護暴利的企圖,都將會被社會所唾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