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斌
由于擔心中國經濟放緩導致大量熱錢流出,國內有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來為熱錢的流入流出設置“籬笆”。然而,除了不明來源的熱錢之外,仍有大量外資從各種渠道進入中國。路透社稱,從2008年年初至今,海外企業收購中國公司的跨境并購共有539宗,成交金額超過17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9.8%。而且,還有外資準備進來。路透社報道,摩根士丹利正在全球募集100億美元的全球房地產基金,其中逾1/10的份額計劃投資于中國房地產市場。9月3日,美國私募巨頭黑石與卓越金融聯手,共同組建了一家商業資產管理公司,針對中國境內的商業地產項目進行投資、經營、招商及管理,長線投資心態明顯。
今年洶涌而來的外資洪流實在不算意外。道理很簡單:人民幣匯率低估本來就讓人民幣資產打折,去年四季度至今的貨幣緊縮政策,再次讓企業資產價格打折,兩個折扣下來,人民幣資產價值實在太吸引人了。而美國經濟陷入滯脹,歐日等國經濟也是一潭死水,未來一兩年仍不樂觀。惟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卻是保持高增長。此消彼長,外資自然不斷流進中國,這不意外。最新的例子是,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煽诳蓸返某鰞r為24億美元,3倍于未發起收購前的匯源股價,是其2009年預報盈利的35倍。如果考慮到現在港股和A股市場都是熊市,市場平均市盈率不過18倍,這樣的估值完全可以說是泡沫。但很顯然,可口可樂認為這個收購價格值,做了一筆好買賣。這筆買賣后面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百年字號外企堅決看好中國經濟未來,哪怕按動態市盈率的35倍收購匯源都愿意。
我們回頭再看看今年蜂擁而來的外資,以及正在摩拳擦掌準備利用目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大撈便宜貨的摩根士丹利、黑石。這些企業進來都是搞長線。事實上,非上市企業股權和房地產都是流動性很差的資產,所謂“熱錢”搞這個,最后也變成“冷錢”。目前有關各方對這些所謂熱錢都如臨大敵,外匯局近期出臺政策:禁止外資企業結匯資金炒房炒股。但真正的金融大鱷進來,不是撈一把就走的,而是趴在中國享受長期經濟高速增長成果的。如果怕人家賺錢要嚴防死守,有市場人士打趣說這是“不吃飯餓死蛔蟲”策略。其實就算不吃飯,也未必能餓死這些“蛔蟲”。中國經濟稍微有“死”的跡象,這些“蛔蟲”跑得比誰都快,如果“蛔蟲”瘋狂進來,那么說明中國經濟實在是“營養豐富”。
在國際市場看來,全球可投資的主要資產,一是歐美資產,特別是美國資產;二是石油等能源與基礎材料商品等國際性資產;三是新興國家的資產。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全球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世界銀行與UBS的研究都表明,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新興經濟規模,已占全球經濟的近50%。因此,國際資本投資新興經濟實在是大勢所趨。
而在新興市場之中,中國經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既然人民幣幣值仍被嚴重低估、緊縮政策又使得國內的資產價格打折,既然在全世界經濟一片低迷之中中國經濟仍會一枝獨秀,那么管理層就應該充分意識到:也許各種限制政策可能增加熱錢流入的成本、拖延熱錢流入的時間,但基礎條件沒改變,熱錢持續流入的大方向就不會改變。因而在公共決策層面對熱錢的認識上,就應該更加客觀,才有助于中長期決策和戰略。中國還需要投資,需要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只要管理層能夠維持穩定高速的增長,就能把熱錢變成冷錢,把短錢變成長錢!而這種情況下,談及熱錢大幅流出的風險是不切實際的。
當然,熱錢的持續流入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另一個問題———央行被動釋放的流動性會不斷增加,其帶來的通脹風險是一直存在的。不過,既然政府不愿在短期內改變人民幣低估的狀況,通脹風險就會如一支懸在頭上的劍,而這也是國內經濟為維持低估匯率必須付出的代價。
雖然中國經濟已有所放緩,但國際資本仍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這也意味著現階段國際資本蜂擁投資中國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態度應更趨理性,應意識到只要經濟增長能持續維持高增速,就能讓熱錢服務于國內的經濟建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