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可口可樂全資收購匯源果汁 > 正文
中新網9月5日電 美國《僑報》9月5日發表中國時評文章說,在中國步入改革開放而立之年的語境下看,中國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巨大的市場吸引著大批外資涌入,民族品牌在對接和碰撞中收獲多多,教訓也不少。但讓外資和平融入中國,公平參與競爭,當是中國經濟自信迎接全球競爭的良性趨勢。
文章摘錄如下:
可口可樂(CocaCola)擬以24億美元全資收購中國飲料大王匯源果汁,當屬近日大陸最具震憾力的經濟新聞了。
“又一個民族品牌倒掉了!”——消息甫一公布,互聯網上一片嘩然,新浪網調查顯示,82.3%的大陸網民反對這項收購。這起正常的跨國商業并購案,所激起的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似乎遠遠超過了在資本市場慘淡之際對投資者的刺激。
此前,跨國并購中的外資巨頭往往先用中國企業的渠道打開本土市場,隨后嫁接其國際品牌,而將中國品牌拋棄。從幾年前的“樂凱”膠卷、“樂百氏”礦泉水到近年的“大寶”化妝品、“蘇泊爾”電器,幾乎每一次民族品牌被外資企業收購,多是如此。
一個老話題又被重提:“該如何捍衛民族品牌”。每當中國企業被國際資本并購掉,作為消費者的網民似乎總會演出一場悲情劇。而在一系列民族品牌易主之后,在感嘆惋惜之余,該思考的應是真正的中國品牌到底是什么。
在中國步入改革開放而立之年的語境下看,中國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巨大的市場吸引著大批外資涌入,民族品牌在對接和碰撞中收獲多多,教訓也不少。但讓外資和平融入中國,公平參與競爭,當是中國經濟自信迎接全球競爭的良性趨勢。
盡管對匯源并購的交易案有待中國政府審查,但表面看并不存在有違商業操作的瑕疵。縱觀走出國門的外國品牌,資方換了一次又一次,始終不變卻是產地、品質、商標以及蘊涵的文化。這正是在中國在Made in China時代所缺乏的品牌價值認知。
其實,“民族品牌”的本質在于“本土”上。在與達能相持中,娃哈哈老板宗慶后時而被稱為“民族英雄”,時而被貶“民族叛徒”,匯源掌門朱新禮似乎也有類似遭遇——在中國,公眾對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的競爭,為何習慣用“民族”一詞?
北京大學經濟學者夏業良指出:民族的就當是世界的,在開放的商業環境中,要慎待民族主義情緒,否則,所謂民族的東西將難以成為品牌。
誠哉斯言!在商業并購行為中,“本土”一詞的中性色彩遠不如“民族”說法更刺激。由于后者的意識形態化,在當前發展階段的中國無論作何選擇,都將會是艱難的。(鐘海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