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7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事實上,不僅是資源品價格,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價格將趨于上升;實行節能減排,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也會增加生產成本。這些因素表明,成本推動物價上漲的壓力可能持續加大。
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價格的影響,也是需要防范的重點。我國是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0%,鐵礦石超過一半以上依靠進口,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價格能夠比較快地傳導到國內。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雖然出現了短期波動,但是否已見頂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對于外部輸入的通脹壓力,還需要保持警惕。
另外,糧食和部分農產品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流動性過剩問題短期內仍會存在等等,種種因素都加大了穩定物價的難度。
多管齊下抑制通脹
專家認為,物價上漲是一個周期性現象,上升趨勢一旦形成,在短時間內不會很快發生方向性改變。從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是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時期。而在未來一段時期,則可能進入經濟較快增長與物價震蕩上行并存的階段。因此,抑制通貨膨脹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抑制通脹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的平衡。
就財政政策而言,應當在抑制通脹方面發揮更積極作用。通過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生產,改革和完善農資價格調控機制,對農資生產企業實行優惠政策等。這些措施可以刺激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供給,抑制價格上漲。貨幣政策則應把握好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和力度,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過快增長,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轉變為需求拉動型通脹。
呼聲很高的資源價格改革,也將對物價走勢產生很大影響。今年以來,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和國內煤炭價格不斷走高,煉油和發電企業承受了很大成本上升壓力。從長遠看,理順資源產品價格,能夠抑制不合理需求,將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但從短期看,資源價格改革又不可避免會刺激CPI走高。如何有序推進相關價格改革,需要謹慎選擇時機。(記者 許志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