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區重建:授之以漁(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 09:40 經濟視點報
地震發生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文,將對受災群眾實施就業援助。免費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進行技能培訓,有組織地進行對外勞務輸出。 很多地方和企業也做出了積極回應,不少地方發起了“為災區提供就業崗位”的活動。 在溫州,當地的勞動部門積極主動向企業提供《企業委托招工簡章》,要求提供崗位的溫州企業在簡章中如實填寫單位具體信息以及招工信息,并承諾在7月份前后為到溫求職的災區人民舉辦專場招聘會。 截至5月底,有39家民營企業承諾為災區提供8000多個崗位。大部分企業給予災區就業人員以照顧,工資普遍高于當地同類工種的平均水平。 當地勞動部門及時將信息反饋給四川勞動部門。在收到通知后,四川省勞動保障廳立即回電,表示一定把這個重要信息反饋給災區群眾,并決定等地震搜救工作結束、災后重建之時,組織災民到溫求職。 與此同時,北京、深圳、山東、南寧、河南等省市也紛紛表示,愿意優先接納災區人民就業,有些地方已經出臺了一些實質性的措施。 授之以漁 在抗震救災中,中國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慷慨和團結,社會各界積極捐款、捐物。這些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錢款、物資解了災區同胞的燃眉之急,使得受災群眾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但是,隨著救助的深入,很多人開始了另一種思考。 網友“一馬青塵”認為,在救助過程中,大家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困境:救濟物資容易,救心艱難;讓一個人活下去容易,而讓一個人活得有尊嚴不易。唯有創造性勞動,方能令心靈擁有自信的力量,方能令人精神飽滿地投身于家園重建。 地震毀壞了家園,毀壞了當地的經濟支柱,毀壞了當地人就業的企業,人們在解決他們當下生存危機的同時,或許更應該幫助災區恢復造血功能,讓他們早早地從地震慘劇的陰影中走出來。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占樂表示,傳統的災后重建,一個常用的手法就是發放災后救濟金和補償金。然而,這些數額有限的錢不能解決災區人民特別是青壯年人口的長久生存和發展問題。扶持當地經濟發展,進行異地招工,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問題。 同時,他認為,國家和各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等部門,可以為災區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傾斜,鼓勵災區人民生產自救,盡快恢復秩序。 駱洪16歲出去打工,跑遍了大江南北,做過挖煤工,做過油漆工,經過10年積累,辦起一個玻璃加工企業,然而地震將他打回了原型。但是,他不想再出去打工,還是希望能夠重整家業。“家里人都很難過,但是天災所致,我也無可奈何,以后的日子還要繼續下去。” 駱洪已經在考慮災后重建玻璃廠,但是一無所有的他需要借用外力,他希望獲得政策上的傾斜,得到一些低息或無息貸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