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紅漫:地震呼喚中國完善巨災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 15:31 國際航空報
當吸取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訓,盡早建立一套以國家財政為支撐、以再保險機構為支持的災害保險制度。 馬紅漫:地震呼喚中國完善“巨災險” 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評論員,經濟學博士。 汶川地震震驚世界,舉國哀痛。同時,這場災難也將許多新的金融領域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損毀商品房的按揭歸還問題。據報道,有關地震區域原有商品房按揭貸款如何償還的討論,已經引起了市場各方的高度關注,相關管理部門也已表示將妥善解決。 從情感上而言,希望銀行直接免除災區貸款人債務是多數民眾質樸的愿望,畢竟災害已經帶給他們太多的不幸。然而從嚴格的法理上講,抵押品的滅失并不能使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終結。而且,許多銀行是上市公司,其背后還承擔著諸多股東的利益,由商業銀行及其股東承擔全部貸款損失并不公平。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執行災區商品房貸款償還程序,將會在現實中出現尷尬的“雙輸”局面:一方面,許多貸款人或者已經在地震中遇難、或者已經傾家蕩產,生者大多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無法自拔,心理上與經濟上遭受到雙重打擊,根本無力還貸;另一方面,地震已將許多房屋化為廢墟,在這些抵押物消失之后,商品房貸款失去了償還的財務保障,即便貸款人真的違約,商業銀行也將面臨“追貸無門”的窘境。 其實,地震導致的貸款按揭問題,幾乎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均負有一定的責任,特別是隱身在信貸雙方背后的保險機構更是如此。現行地震險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將地震險作為一個商業保險品種由保險公司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由于保險公司無力承擔地震險的巨大風險,因此不可能積極地提供地震產品。沒有廣泛的宣傳,廣大消費者對地震險種知之甚少,這就導致大災前的保障機會喪失。而銀行則視保險為一種附帶形式,并沒有投入過多的注意,也很少考慮抵押物損毀的問題。這才是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多數房產都無法享有保險賠償,導致銀行和貸款者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 面對這一金融難題,央行、銀監會日前發布了《關于全力做好地震災區金融服務工作的緊急通知》,指出對災區不能按時償還各類貸款的單位和個人,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不良記錄。透過《通知》的下發,監管部門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但筆者認為,這一解決方案或許能在短期緩解矛盾,卻并未觸及到問題的真正肌理。災區房貸償還難題之所以會產生,根本癥結在于我國巨災保險制度體系的缺失。 應當看到的是,當面對地震等巨大災難時,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保險公司或商業銀行,都難有能力獨立承擔損失。國際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政府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制度,或以再保險方式通過國際保險公司尋求風險的分攤。例如,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專門就巨災保險建立了專項保險基金,以此來實現及時、充分地對受害者進行補償,并為當地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我國臺灣地區于2002年4月1日正式實施政策性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通過由商業保險公司設立的住宅地震保險共保組織、臺灣當局設立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國際再保險市場以及臺灣當局財政等四大主體共同擔負賠付制度保障。從該險種的需求方面講,消費者的保險意識也會在經歷災難后大幅提高。比如,在日本購房,火災險是必須購買的,而地震險作為火災保險的附屬,是自愿購買的。 相形之下,我國尚缺失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除了大地震之外,我們還可能面對其它的災害。對此,“一行三會”等監管部門當吸取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訓,盡早建立一套以國家財政為支撐、以再保險機構為支持的災害保險制度。只有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有效抵消自然災害帶來的巨額損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