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捐款數字看企業家社會責任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 11:33 北京晨報
昨天晚上,收到一個朋友的短信,他表示捐款5萬元給四川災區。我給他回了一條短信,很簡短:好,做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這次汶川地震,無數人捐款災區,但是最受關注的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二是企業家,因為他們一直活躍在公眾視野之內。目前輿論主要有兩種,一是贊賞,公眾對于他們的捐款數字,都有一個相對確定的心理預期,達到或超過這個數字的,輿論認可和贊揚;而低于預期的,往往招致一片罵聲。當然,這種罵聲里有情緒化的東西,未必就理性,于是有挨罵的公眾人物作了辯解,可大家并不買賬,因為老百姓心里有一桿秤。 大多數人心中,對于在別人遇到困難時的救助一般有兩種態度: 一種態度是傾力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親人遇到了災難,大多數人往往全力以赴,傾其所有給予幫助。這種行為,前提是基于血緣或其他無法替代的親情關系,而且,基本沒其他辦法可想,舍我其誰? 一種態度是量力而行。這種態度,適合大多數情況下的捐助行為,是一種比較理性的態度。如汶川地震,全國人民的捐款大多是量力而行,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良知體現。但是,量力而行的度是多少呢?我覺得,作為一個國民,對于其他國民的災難,單次捐款拿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似乎是一個良知、愛心和理性兼備的數字比例。因為,對多數人而言,畢竟還要生活與養家糊口,而這樣一個巨大的災難,個體即使傾其所有也是杯水車薪,重要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個別企業家之所以被輿論不屑,很大一個原因是公眾覺得他沒有量力而行。人無完人,但只要關鍵時刻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符合了一個度,就值得尊敬。而那些被公眾譴責的人物,恰恰就沒有達到這個度。他完全有能力捐得更多,公眾也沒有苛求他們要在影響生產、生活的情況下捐助更多。所以,再多的解釋,此時也是無力的。 大事件面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大節。欣慰的是,此次地震捐款,我們的企業家、影視明星大都表現出了自己的愛心和良知,并且大都符合量力而行的標準,都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這讓我們尊敬。 過氣小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