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活安全三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6:59 財富時報
-本報記者 許可新 5月12日14時35分左右,汶川大地震震后不足10分鐘,北京市中心高層建筑震感強烈,都市白領們紛紛從晃動的鋼筋水泥大廈中跑出,卻面面相覷不知何往。 由于這場波及全國的地震,許多人開始補習防震常識:迅速躲進堅固的桌底;高樓中的人不宜下樓躲避,更不要乘電梯下樓;低層建筑中的人可以往外跑,但要拿堅固的東西放在頭頂上方以防高空墜物;乘地鐵是安全的出行方式等。 天災不可免,人力有可為。我們不禁追問,學會了必備的防震知識,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就真的可以防震了? 為什么動物有異常反應,人們卻不能及時預測災難? 地震發生前,四川綿竹、江蘇泰州等地均出現蟾蜍大規模遷徙的現象。災難發生后,這成為眾人質問政府及地震專家的依據。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目前并未在災難預報方面立法,對動物異常現象進行量化也在技術上為政府提了難題。”北大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說。 不過,中國著名學者方舟子近日撰文寫道,中國各地蟾蜍遷移近一年來多次見諸媒體,但事后均未發生地震,將蟾蜍遷移與地震聯系起來可謂是事后諸葛亮。 對此,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王昂生認為,中國沒有一個統一應對突發災難的政府部門才是關鍵。“如果有一個統一的部門,便可以第一時間對動物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 這位中國唯一獲得世界防災減災最高獎——聯合國災害防御獎的學者,十幾年來,一直四處奔走呼吁在國務院下面建立一個減災應急部,但是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我們的建筑為什么不進行“災評”? 中國自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后開始將防震引入建筑規范。目前中國大多數城市房屋的抗震指標都在6級以上,北京因為曾在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中受到損失,執行的標準是新建樓房抗震8級。 但是,我們吸取的教訓是顯然不夠的。曾經遭遇1998年洪水浸泡的中國南方,至今仍對洪災“不設防”的大中型城市就達30多個,其中不乏廣州、武漢這些區域中心城市和位于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區的城市。在王昂生看來,旱災、蟲災、糧食減產、泥石流等災害的預防,在中國都未引起足夠重視。 香港的一些做法可以為內地提供借鑒:這個依山傍海的城市曾經深受泥石流困擾,但通過立法,對建筑物周邊的山坡斜度、房屋抗沖擊能力作出限制后,這座城市已經很少再為泥石流付出生命的代價了。 “我們現在有環評,為什么就沒有與每個人的生命健康都緊密相連的災評呢?”王昂生提出疑問。 災難到來時我們到哪里去避難? 5月12日北京中央商務區(CBD)內主干道上密集都市白領的現象,提出的問題警醒:災難到來時,我們該到哪里去避難? 2006年北京曾提出要在市區內再建立一百多個避難場所(空曠,有一定食物、食用水和帳篷儲備的公園或空地)。然而相對于北京1700萬的人口,北京的28處避難場所根本就是難以應暇。 事實上,即便所有避難場所全部完成,“要同時幫助一千多萬人逃離也是不可能的。”王昂生說。例如,在北京高度密集的CBD地區,距離最近的避難場所是4-5公里外的朝陽公園。在緊急關頭,以北京擁堵的交通和這樣的距離來看,后果不言自明。 “多年來的城市規劃向財富傾斜,而忽視了減災防災。”王昂生說,“我會繼續向北京市提出建議,盡快制訂更完善的城市規劃,在密集的街區多建立一些小型避難場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