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光看CPI數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 10:05 解放日報
楊 群 又到了公布月度CPI的日子。一年多來,CPI由一個經濟學概念快速演變為普及率極高的社會熱詞,甚至成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的首要考慮因素。然而,筆者以為,對于CPI的關注不應以偏概全,就事論事。片面、割裂的唯論CPI,不利于作出準確的形勢判斷和對策制定。 首先,一月一公布的月度CPI數據,其實只是CPI的同比漲幅,也就是與去年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相比的漲跌幅度,而非真正的物價指數絕對數值。對于這一點的遺忘或忽視,使人容易在判斷經濟形勢變化時產生偏差。 對比前年相應月份的物價水平,去年的CPI同比漲幅呈現“前低后高”;而今年又是以去年各月水平為基數計算,因此往后數月公布的CPI數據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漲幅回落并不意味著物價回落,只是漲得快慢而已。即使CPI數據回落,物價絕對水平依然可能很高,漲價壓力依然存在。僅憑CPI數據回落,難以定論前一段時間頻頻出手的宏觀調控政策是否已起效,更不足以成為形勢壓力減輕的判斷依據。如果以貨幣政策收效為止,而沒有配套的財政政策來緩解中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負擔,恐怕也難以解決全部問題。 另外,單看CPI數據,難以充分體現資源的稀缺性。例如,國際油價高歌猛進,固然有國際炒家故意為之的因素,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油作為一種戰略性物資的稀缺性。但CPI數據中只是計入國內成品油市場消費價格,這與國際原油價格是不完全掛鉤的。因此只要成品油價格不作新的調整,資源緊迫在CPI漲幅數據上就不會顯示出來。從這一意義上說,唯論CPI,對于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強今后的抗通脹能力也是不利的。 但實際上,由于原油價格上漲推動了整個相關產業鏈生產成本的上升,會對未來的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帶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僅看當前的CPI,不同時關注工業品出廠價格等先行指標的變化,很可能錯失預防未來通脹的先機。 其實,我國的價格指數體系較為豐富且日趨完整,除了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外,還有工業品出廠價格,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企業商品價格指數等諸多指數。只有綜合地看這些價格指數,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了解、掌握全社會不同領域的價格變動情況,對當前的通脹壓力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和分析,進而對癥下藥地制定應對之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