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引發的爭議:是否應該為張茵辯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3:34 經濟觀察報
針對張茵事件,本報3月10日頭版刊發社論《張茵的權利》,提出:“政治協商制度的存在,就在于承認社會分層和利益的多元化,承認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可以有各自的利益訴求。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目的就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反映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促進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他們代表各階層和領域對國家政策方針提出意見和主張,本是很自然的事,這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體現,也正意味著中國民主政治的進步。” 文章見報后,上海學者吳東華撰文表示:《經濟觀察報》社論為張茵辯護有失公允,因為《張茵的權利》打著西方民主的大旗掩蓋了城鄉“剪刀差”這個先天性的不民主。張茵的3個提案自然代表了一小撮分子、一個行業的利益,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去甚遠。即使是政府朝公共服務轉型也是以“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為目標服務的。那么《張茵的權利》又能提供什么辯護的有力措辭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網友在經濟觀察網留言稱:為什么要設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不就是讓代表社會各方面的人士來參政議政,廣開言路,廣泛聽取社會各階層的意見嗎?如果發表一點不入耳的意見就橫加指責,那還要人大和政協干什么?支持張茵,至少要支持這種敢于直言、敢于對國家現行政策發表不同意見的做法。只有這樣,中國的健康發展才有希望。 網友“上無邪”則認為,民主協商確實是各個階層利益代表相互討論甚至爭吵、求同存異的過程,但是該篇社論卻沒有提到一個起碼的前提,那就是各個階層,尤其是各個弱勢群體有足夠多的,真正能為他們提出利益訴求的代表,而且這種利益訴求能通過正當的程序制度化。需要承認的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兩會代表中弱勢群體的代表人數越來越多,而且他們也能發出振奮人心的聲音。但是因此而認為各個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恐怕也很難使人信服。 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吳承業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人民政協委員不僅代表自己還連接著各自所屬的界別和階層。其代表自己所在的階層和行業界別發表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全國政協制度代表的就是最廣大利益統一戰線,會均衡與協調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 他說,張茵是作為政協委員站在整個社會立場上來談這個問題的,與個人利益沒有關系。作為政協委員,她的身份很特殊,既代表所在階層又不完全代表這一階層。既代表相關的界別與階層說話,但同時她的出發點和立場又是為天下憂的。而在委員發表意見之后,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評判是對或者錯。他說:“任何表達各方的意見都應該得到尊重,能發表不同意見也是政協魅力所在。”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