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格管制之廣州液化氣市場案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03:28 21世紀經濟報道
2月27日,星期三,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盤中價一度突破102美元/桶,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同日,在廣州,物價局負責人在電視新聞接受采訪,提到本地液化石油氣價格跟隨國際油價上漲,決定加強對瓶裝氣價格的監控。記者回顧前幾年實施限價,結果廠家和進口商為減少批零倒掛的虧損,分別降低產量和進口量,導致“氣荒”,并且留下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既不影響人民日常生活,又不以企業承受損失為代價? 之所以留意到這一對細節,要從去年10月說起。當時普氏石油頻道主編組織各地記者籌備“油價破百”的專題報道,我被問到“油價破百”對中國的能源需求可能有什么影響。回答大致如下:由于中國政府繼續對多數石油產品實施不同程度的價格管制,國際油價波動及其反映的資源稀缺程度很難充分傳導給終端消費者,也就談不上促使他們著手改變能源消費模式,因此可以預計,“油價破百”很難在短期內對中國的能源需求產生根本影響。 去年12月發布的中國能源白皮書也提到,“中國能源市場體系有待完善,能源價格機制未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這是中國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現在,面對國際油價上漲,物價部門重提價格管制,就為上述說法提供了新的例證。 至于記者提出的問題,單從經濟學角度看,關鍵在于“影響人民日常生活”。一旦價格上漲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大家就有積極性檢討能源消費模式,考慮轉向其他能源,邁出減少對液化氣的依賴的第一步。 事實上,在廣東實施價格管制,哪怕只要短期效果,可能也比內地其他地區難。這是因為廣東從1990年代以來就是液化氣進口冠軍,單是珠三角就吃掉全國進口的一半,而國產氣在這里的市場份額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政府只能要求國營煉廠執行政府指導價,卻無法干預外國賣家的出價,這樣的價格管制對整個市場的價格走勢能有多大影響? 如記者所說,2006年的“氣荒”就是一個證明。當時廣東對液化氣價格實施臨時干預,以2005年12月23日為基準,不到半個月三次調價,進口商首先遭遇批零倒掛。誰也不想做虧本生意,2006年1月,液化氣進口同比銳減近30%,并繼續減少,“氣荒”浮現。 不過,也是在這個時期,即使存在不同程度的價格管制,國際油氣價格未能充分傳導給消費者,仍有一些細節表明,價格開始對能源消費習慣形成影響:電和煤的用量都在增加,顯示一部分人開始轉用這兩種能源;在廣州,居民用電量提高10%,而且,這一變化來得如此迅猛,政府不得不連續幾天對工業用戶采取錯峰用電,以確保居民用電。 而在工業用戶這邊,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廣東的煤進口量穩步上升;海關并且預計,由于煤的平均進口噸價遠低于液化氣,一些工業用戶將更多地轉用煤,因此煤的進口將保持較快增長。 由此可見,改變能源消費習慣是可以做到的。說到底,相信許多廣東讀者還記得,我們告別蜂窩煤而轉向液化氣,也就是最近二十幾年的事。如果將廣東從1990年代已經是全國液化氣進口冠軍的事實考慮在內,就會發現,從推廣液化氣到形成過分依賴只用了很短時間。現在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在于,什么因素促成這種快速轉變,今年政府部門打算怎么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