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用水農業不可持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14 經濟觀察報
芮秉游 林俐 1995年,一本名為《誰來供養中國》的書,首次提出“中國糧食威脅論”,并引起全世界范圍內的熱烈討論。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Institute)創辦人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 布朗出身農民,早年種植西紅柿,大學畢業后在美國農業部工作,位至農業部海外農業發展局局長。 1974年布朗辭去公務員職務,投身于環保和推動全球可持續性經濟的發展。除了世界觀察研究所,布朗還在2001年創辦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PolicyInstitute)。他曾經獲得多項國際榮譽,包括聯合國環保獎。 經濟觀察報:自你發表《誰來供養中國》一書已經過去14年了,你如何評價中國目前的糧食供給能力? 布朗:中國已經采取政策扭轉了局面。這些政策包括把糧食的價格提高40%、向農民提供更多的貸款,和增加對農業發展的投資。 但我必須強調中國糧食供應能力的提升來自對地下水的過度使用。中國的地下水位在持續下降,尤其是華北平原。這種農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如果去掉過度使用地下水的因素,中國糧食產量將大大降低。 過去十年來,中國基本實現糧食進出口平衡,中國糧食產量完全滿足自給自足。但是,若看大豆的需求,中國已從過去的自給自足變成目前每年需進口3400萬噸,其需求量的70%依賴進口。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每生產一噸的大豆,其資源投入量是種植谷物的三倍。換句話說,生產3400萬噸大豆的同等資源能夠生產1億噸的谷物類糧食。如果中國沒有進口而是自己生產大豆,代價將是谷物的產量減少1億噸,最終導致谷物產量的嚴重不足。 經濟觀察報:針對水資源的使用,你有什么建議? 布朗:為水定價,價格必須可以反映水資源的短缺。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應該做的,即避免過度用水和浪費。大家必須意識到抽取地下水只是短期的應對辦法,是不可持續的。 沙特阿拉伯是一個例子,它通過利用地下水,在過去許多年里,生產了足夠供應國內需求的小麥。但是,它最近已經宣布將于2016年停止生產小麥。 關于供水,還有一個更長期的隱憂,那就是冰川的融化。最近,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們發表了一個很詳細的報告,指出中國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每年的融化率高達7%。這敲響了警鐘,這些冰川是黃河、長江在旱季時的補水來源。印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兩個國家都是世界上建設大量煤電廠的國家。 經濟觀察報:最近國際糧食組織發表一份報告,稱全球糧食漲價已經影響到一些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營養質量,增加了居民生活壓力。中國應對糧食高價的能力如何? 布朗:全世界已經感受到糧食高價帶來的影響。有人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其實這是一個糧食供求平衡的全面變動。最主要的因素來自美國大量把谷物轉變成乙醇燃料,作為汽車的燃料。生產燃料對于谷物的需求增長,已經遠超飼料對谷物的需求。這將導致糧食供應更加緊張。中國應對糧食漲價的能力比印度強,中國沒有把糧食大量用于乙醇燃料的生產。 經濟觀察報:中國未來應采取哪些措施,以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 布朗:還是水價。高水價肯定會影響百姓的生活,但過低的水價會帶來更嚴重的長期后果。水價的政策必須能夠實現對地下水的有效管理。這應該是政府的目標,一個合理的目標,也是惟一可接受的目標。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