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企撤離的背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06:53 解放日報
上月底開始,103家韓資企業“非法撤離”山東的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韓國產業資源部2月19日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支援機構1月28日-2月1日對在華韓國企業非法撤離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對策。也就是說,部分撤離企業拖欠的工資、稅收或是貸款都將得到妥善處理。 沸沸揚揚一段時間的在華韓企撤離事件算是暫告一段落。但這些韓國企業為什么要走?我們需要為此擔憂嗎?筆者認為,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部分企業的撤離未必是壞事。當然,前提是外資的撤離應該通過正當途徑,而不應該是非法的。 此番韓企密集撤離主要有三個因素:勞動力成本上升、稅制改革及環保壓力。根據中國社科院韓國問題專家樸鍵一提供的資料,在中國投資的韓國企業中,95%都是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企業,大多屬于在韓國沒法生存的“夕陽產業”。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約50%的韓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30%的企業返銷母公司或者本土,20%出口海外。也就是說,之前他們在中國的經營,主要依賴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各種優惠措施和寬松的環保要求,在中國生產,然后將產品銷往韓國,較為豐厚的利潤也使經營者缺乏改善管理、加快產業升級的動力。一旦政策有變,就難以適應。 勞動力成本上升,兩稅并軌和環境成本提高,這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信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部分外資企業撤離,只能說明其無法達到在中國經營的要求,這樣的企業走了,又有什么好可惜好擔憂的呢?長遠來說,中國的優勢不能永遠只是“廉價勞動力”,不能永遠只是“稅收優惠”,更不能永遠只是“環保要求寬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門檻的提高本身就是優勝劣汰的機制。事實上,撤離企業的狀況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據了解,撤離山東的韓資企業大多是皮革、成衣和縫紉玩具等加工型小企業。雖然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撤離對就業確實是種壓力,但我們必須邁過這道坎。 對中方來說,在某些問題上也值得反思。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了,措施優惠,制度完善,程序便捷。然而,要撤資的話,手續則相對復雜,而且在一些地方還有其他種種要求。有韓國媒體報道說,一些企業之所以“非法撤離”,一是覺得中國的清算手續繁雜,二是需要返還當初進入中國時接受過的各種優惠。因此,我們或可以從此事件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做好配套服務,這不單是對外國投資者的約束和保護,也是對國家稅收和勞動者利益的一種保護。陸綺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