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到底是哪些人看病最不難最不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8:12 中國青年報
曹林 從“紅包有理論”到“醫生弱勢論”,看慣了醫生群體為自身利益辯護的新聞,可辯護歸辯護,但大多都承認了這樣一個基本現實: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確實讓國人不堪重負,中國人看病確實偏貴——可如今竟有人連這都不承認了,廣州市政協委員、衛生局副局長曾其毅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走遍全世界,中國看病最不貴”。他認為看病貴感覺主要源于價值觀問題,看個感冒花100多元錢就覺得貴,是對生命和醫療技術的不尊重。修一個人一百多覺得貴,喝次茶花上百、換個汽車零件要幾千卻沒人覺得貴。(《新快報》2月19日) 拿“看病”類比“換汽車零件”,將“修”人與修汽車比,這個比較確實很新奇,但卻非常蹩腳,純粹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詭辯。一方面,兩者并沒有多大的可比性。也學著曾委員做個類比,農民“修”地球日曬雨淋那么辛苦,一年才幾百上千元收入,怎么不與農民比呢?航天器修一次需要耗費成百上千萬元,又怎么比得了?這世上很多價值是不可通約、無法比較的。另一方面,確實有很多人喝茶花上百、換汽車零件要幾千不嫌貴,可那很大程度上是少數人的消費,而生病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與那些奢侈品不一樣,醫療是一種生活必需品,生重病了不看病就會失去生命。既然是必需品,人們對價格的感覺當然會非常敏感,所以政府必須盡可能維持這些公共必需品的低價,盡可能讓每個人都消費得起。 評價一個國家民眾的醫療負擔重不重,看病貴不貴,不應漫無邊際、胡攪蠻纏地拿修人與修車比,而應該拿醫療消費的增長與工資增長比,拿平均門診費用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看人均醫療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這才是理性的參照物,也是國際通用的比較框架。實際上,中國當下“看病難看病貴”的公共認知和社會感覺,并不是想當然的感覺和觀念問題,而正是源于公眾對這些客觀數據的理性比較。保全性命和重視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需求,這方面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差,但生命最珍貴,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忽視治病的成本和代價。 曾其毅說,看個感冒花一百多元錢就覺得貴是對生命和醫療技術的不尊重——這顯然也屬奇談怪論,怎么能以花錢多少來評判尊重與否?生命是無價的,醫療技術的最高尊榮正體現在治病救人上,醫者放棄了對這種職業尊榮的追求,以金錢度量技藝尊嚴,見錢才動手術刀,這才是對生命和醫療技術最大的不尊重。請問,患者看個感冒愿花多少錢,才顯得尊重自己的生命和醫生的技術?正像虛榮的女人喜歡以丈夫所送鉆戒的大小,來衡量愛的程度一樣,這是一種變相的綁架。 曾其毅還提到,在中國,專家門診的診金是7元,但是國外要請一個醫生看病,診金是300元——這也是在故意混淆概念。中國醫院的門診確實不算高,但門診費只占人們醫療支出的很少一部分,醫院并非靠門診賺錢,而更多是靠開大處方、過度檢查和賣藥賺錢,公眾常說的“看病貴”正在于此。請問,如今有幾家醫院和幾個醫生是靠那7元的診金贏利?而且,曾其毅只比較了中外的門診差距,而沒有比較中國人與外國人巨大的收入差距,也沒比較國內巨大的收入差距。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曾其毅委員的身份——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一個既有醫療體制的受益者,站在本群體利益立場上自然不會嫌看病貴,越貴對自己越有利。而且曾副局長以其領導身份,看病肯定是用不著自己花錢的,一個看病從不掏自己腰包的人,當然不會切身感覺到中國的看病貴。又想起衛生部某高官曾經披露過的一個數據:我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許多地方局級以上領導干部,都持有三級醫院的干部醫療卡,不但打針吃藥,連住院吃飯都用不著自己掏錢,每年還可以享受攜帶家屬的“療養”,有專門的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和度假村。享用著這么多的醫療費用,享受著這么周到的醫療服務,當然感覺“看病最不難最不貴”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