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又創新高 防通脹治標更須治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07:58 解放日報
文/杭 行 國家統計局前天發布最新統計,今年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7.1%,創1997年以來月度新高。去年,央行曾10次提高銀行準備金率,6次提高銀行利率,但CPI指數依然節節攀升。目前,中國的銀行準備金率已達到了15%的歷史峰值,國際上僅次于塔吉克斯坦的20%。而我們的加息空間也因為美國頻頻降息幾乎沒有了。為什么這些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在當下的中國經濟格局中,通脹的福利含義及其影響如何?防止通脹的關鍵又在哪里? 本次通脹壓力,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大量外匯涌入中國所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二是近年來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的超常增長。 先來看第一個。關于通脹的原因,大部分經濟學家———無論是當代的弗里德曼、曼昆,還是18世紀的休謨———都傾向于用“貨幣數量論”來解釋,這一理論也被概括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之一。按照這種理論,通貨膨脹之所以會發生,主要不是由于物品的價值變化,而是由于貨幣的價值降低了。那么,又是什么導致了貨幣價值的降低呢?他們認為是“貨幣注入”,即貨幣數量的增加,導致了物價總水平的提高。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通貨膨脹永遠而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 這種通貨膨脹理論不僅能解釋溫和的通貨膨脹,也能解釋劇烈的通貨膨脹(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所經歷的。一戰以后的德國是劇烈通脹的一個驚人的例子,一份報紙的價格從1921年1月的0.3馬克升到了兩年后的將近7千萬馬克),更可以合理地解釋中國2007年來的這次通脹壓力。在人民幣有升值壓力的大背景下,2007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年初的1.066萬億美元上升到了年底的1.53萬億美元,一年之內涌入了4700億美元的外匯,相當于每天進來100億元人民幣。央行為此被動投放了3萬多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這些增加的貨幣,部分由央行票據回籠了,但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存在于市場上,這是導致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當前通貨膨脹壓力的最主要原因。 再來看第二個原因。對宏觀經濟學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要對經濟進行反周期的調整從而熨平經濟波動,不僅有貨幣政策工具可用,政府還可以運用財政政策工具。當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采取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或二者并用的辦法,來擴張經濟;而在經濟過熱時,則可以采取提高稅率或減少政府支出,或二者并用的辦法來使經濟降溫。比較這兩種工具,其差別有二:一,政府支出與稅收相比,政策效應更強。譬如,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與增加政府支出同樣都能起到擴張經濟的效果,但前者是通過增加個人的稅后可支配收入來增加個人的消費需求的,然而這種消費需求的增加要受到個人的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完全地表現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而對于后者來說,一個單位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就等于直接增加了一個單位的總需求。因此,政府支出的擴大對經濟的擴張作用要比減稅大得多。甚至,當稅收與政府支出同步增加(仍保持預算平衡)時,其對經濟的擴張作用仍然存在;二,政府支出與稅收的調整對于分配來說,影響也不一樣。例如,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意味著個人財富的增加,而增加政府支出則意味著政府占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故而財富的流動方向是不一樣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