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銀河:真正的變化要開始了(6)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44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當時這些題目敏感嗎? 李銀河:也沒什么人管,比較自由。在當時,做什么樣的研究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對當時文化界的信口開河大而無當十分反感,總覺得中國文化中有一種過于輕視經驗研究的傾向。中國人喜歡有氣勢的東西,比如《河觴》、《人妖之間》等。中國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對經驗研究不感興趣,所以科學才不如西方發達。所有的文化人都在追求辭章之美、玄虛而飄逸的意境,或者是一種宏偉的氣勢。在改革開放之初,我與林春合寫的《要大大發揚民主,大大加強法制》等文章大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恐怕是投合中國文化的“氣勢”和辭章之美。而在美國受了六年嚴格的社會科學訓練的我,當時有個強烈的感覺:只有氣勢,沒有經驗材料做基礎的東西在中國實在是太多了。簡直可以說,除了這種東西,什么都沒有。 經濟觀察報:這是你與思想界的區別吧。那時你和思想界接觸多嗎? 李銀河:不是太多。回國后“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輯部把我拉進去,參加了幾次活動,就是大家商量編書的事兒。 經濟觀察報:你們回國還趕上了國內的“文化熱”。 李銀河:趕上了,我翻譯了一本講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書,就是列在“走向未來叢書”中出版的。這兩個叢書里的人我都比較熟悉,一些人還是老朋友,出國之前就認識,有的甚至“文革”時就在一塊,如王小強等。 經濟觀察報:當時國內思想界搞的是思想啟蒙。 李銀河:實際上說來說去還是非常簡單的 “德先生”、“賽先生”,現在“賽先生”已經有了,但是“德先生”怎么樣呢?從“民主是個好東西”的爭論就可以看出來。 經濟觀察報:你回國一年后,80年代就戛然而止了。進入90年代知識分子就轉向了,好像歷史有一個截然的切面一樣,突然就轉了。 李銀河:確實如此。進入90年代,我重新回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進入社會學所工作至今,致力于研究婚姻家庭、性別和性。而小波1992年辭職,成為一個自由撰稿人。 經濟觀察報:有人說,王小波實際上繼承了80年代的思想,在90年代保持了思想啟蒙者的形象。 李銀河:應該說他是學者型的小說家,我更愿意稱他是自由主義的學者。他整個的思想的脈絡都是自由主義的。他生前給好朋友寫的最后一封電子郵件說,“中國要有自由派,當從我輩開始”。他和“新左派”爭論,始終是以自由主義的形象發言。 經濟觀察報:其實一些“新左派”就是你們的朋友。 李銀河:是朋友,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大家的認識發生了分歧,包括我那個朋友林春。 經濟觀察報:一些“新左派”對民主價值產生了懷疑,認為民主沒有普適性。 李銀河:如果說大家在國家發展路線上,比如說是應該更注重效率還是更注重公平,如果這些方面存在不同意見,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在民主問題上質疑,就不可思議了。怎么能說民主沒有普適性?民主這個東西肯定是比專制進步,連這個最基本的判斷都沒有的話,那就回到帝制時代、“五四”之前了。如果連民主價值都否定了的話,那最多是個洋務派了。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