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也應“全流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13:13 《商務周刊》雜志
標語:股市評論 其實土地也應“全流通” 既然是供不應求,為什么不盡快生產更多的住宅,以滿足消費的需求呢?“百姓足,孰與不足?” □文 縹緲 2007年以來,內地一線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其誘因到底是什么? 房地產行業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系統,它與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投資渠道以及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事實上,房價高漲的顯性原因,就是因為供不應求。既然是供不應求,為什么不盡快生產更多的住宅以滿足消費的需求呢?這樣做不是非常簡單地緩解了供需矛盾,從而使房價的運行更加平穩嗎? 商業史告訴我們,在1886年,一瓶可口可樂的價格是5美分。如果這樣計算,當時的5美分大約相當于今天的1.5美元。這不是問題。問題是當房屋的銷售價格成倍上漲的時候,可口可樂的價格,前后經歷了幾代人,都沒有任何變化。當其他商品價格都在上漲時,可樂價格一直保持每罐5美分。而在此期間,糖價上漲了兩倍,咖啡價格上漲了7倍,但可樂5美分的價格一直持續到1946年,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后。 經濟學將這種現象稱為“剛性價格”,名義價格的剛性,反映的是反周期性的社會需求。可口可樂的價格之所以能夠保持平穩地運行,并不依賴經濟周期的改變而改變,是因為它的產品有一定的銷售時效。 事實上,我們希望所有重要的商品價格具備一定的穩定區間,比如糧食,比如住宅。不斷飆升的房價,是內地城市居民改善生活條件的主要消耗性價格。為什么開發商會有提價的沖動,并且具備提價的能力,才是我們應當面對的主要問題。 據說,不能按照市場需求盡量建造住宅的原因主要因為土地的供應不足,公用工程的供應同樣不足——蓋房子是離不開土地的,是離不開“七通一平”的。 那么,中國已經沒有完全符合開工條件,完全可以立即進入施工的住宅用地了嗎?當然有,而且還有很多,不過這些土地都閑在那里,只能用來長草或是種菜。而很多人——包括痛苦地正在承受高房價的人都認為,我們必須確保那些“雜草生長”的土地的面積不被“消減”,卻不允許這些土地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自由地轉化到住宅產業的消費與生產中來。 眾所周知,有一種最最傳統的“農業資源”,叫做“住宅”,如果我們有條件地開放現行的國家土地政策,城市的房價也可以成為“剛性價格”,至少不會令房價成為如此敏感的社會問題。 在當今的世界,其實一個大國的房價主要取決于政府的態度,堅持保護農業用地,維持國有土地政策,真實收益有可能是最低的。很多時間,政府并不是在“固守”農地的面積,也許政府是在固守現有的土地分配格局。 供給不足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對當前的土地分配格局不聞不問,對于住宅的價格聽之任之,結果就會壓制窮人對于住宅的根本需求。如果這也叫市場經濟的話,肯定錯的離譜。 其實土地也應當“全流通”,無須給其以任何限制。近年來的股改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對于任何投資品,擴大供給的制度潛力幾乎是無限的,有多少的供給,就有多少相應的需求。這個結論,看似異常奇怪,供給怎么能夠不考慮需求呢?但在某些約束條件下,比如股改政策,只是給出一定的“補償”,那么供給與需求就完全可以“各自擴張”,由此所盤活的社會資源,將令所有的民眾受益無窮。 相對于股市,中國的農業用地,本來已經非常容易管理,如果實現了土地資源的自由流轉,我個人的觀點,總體的農地面積不會減少,反而會有所增加;只有可以自由獲得的土地,價格才能公道。那樣我們就會發現,房價其實可以永遠不變。 據有關研究單位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真正實行土地國有的國家,只有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仍然由政府“完控”土地儲備,以中國這樣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我們怎么可能這樣管理國家的土地?我們又怎么可能把所有的錢都“卡死”的同時,再把所有的土地也都“卡死”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既然如此,國家土地政策也應進行改革,實現土地的“全流通”。須知,比土地更加難以管理的股票都可以實現“全流通”,那么土地是有“根兒”的,相關部門給個政策,讓它們真正地“流通”起來,有百利而無一害,難道還能跑了不成?“民為國本,本固邦寧;百姓足,孰與不足?” 僅僅在10多年前,中國人的夢想,還不僅僅圍繞著城市,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這樣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很多人無法實現這樣的幸福,因為它被我們的政策制度剝奪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