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堅:上海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12:02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海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專家說) 孫立堅 ●上海國際金融業務備受關注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成為趨勢 ●內地香港加強協調形成互補 ●滬應立足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關于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和分類在學術界并不是很明確,一般而言,當國際金融業務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城市中展開,那么這個城市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里,為了更好地展示亞洲金融主導權爭奪的特點,我們借鑒在倫敦出版的《全球化金融中心指數》這一代表這個領域的權威性雜志的分類方法,把國際金融中心按照覆蓋區域面積的大小分成五個級別:即全球范圍的金融中心、洲際性的國際金融中心、特定范疇的國際金融中心、一國對外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內地區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最近,上海雖然引起了海內外高度的關注,但它跟前面那些金融城市相比,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排名30位)。最新金融中心的排名顯示,上海落后于香港、新加坡和東京20位以上,即使如此,因為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盾,人們還是注意到它發展的勢頭和看好它美好的發展前景,所以,它的排名居然超過了赫爾辛基(排名33位)、大阪(排名36位)和首爾(排名42位)等國際知名大都市(也高于北京9位)。而且,人們更關注它未來是走向像倫敦和紐約那樣全面發展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是會發展成像蘇黎世那樣以國際銀行業業務為主的這種特定業務范疇的國際金融中心。 爭奪洲際乃至全球金融主導權的關鍵要素,根據最新一期《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所羅列的指標,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金融業務順利展開所需要的寬松的制度環境;能夠成為各個洲際或國家及地區金融服務的中樞,非常便捷的能夠把每一筆交易都及時地通過有效的“網點”,在成本最低質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具有良好的外部網絡效應——隨時能夠匯集需要服務的廣大客戶;完全同等的國民待遇;改善經營環境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時地回應;合理的企業稅制度;開展金融中心業務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能夠及時提供最好的專業化后勤服務;生活的環境和質量;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大量外語人才等。 上述這些成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條件,倫敦做到了,紐約也基本做到了,而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都還有很多缺陷,這也是因為彼此之間不分上下的緣故,亞洲爭奪金融的主導權會隨著美元的疲軟和歐美市場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而開始變得越來越激烈。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東京受到了來自新加坡的挑戰,由于日本的低息和市場流動性的外溢以及新加坡政府的規制放松的金融開放政策的成功實施,很多金融衍生產品的訂單都紛紛轉到了新加坡市場。 香港雖然受到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支撐——來自中國貿易的結算和大陸企業香港上市關聯的證券業務給了這一市場旺盛的活力。但是,上海的崛起,尤其是配套發展戰略和長三角經濟的繁榮,更會使得伴隨經貿活動的金融配套業務在上海展開的效益可能比在香港更大。這樣香港如果不升級到全球化的金融中心行列,不發展更多層次的市場和更豐富的金融產品,很有可能失去它的金融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樣的競爭不利于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主導權爭奪中獲得有力的地位。香港和上海,以及后起的天津等地應該形成一個互補的關系。這就需要這些城市間金融中心建設的定位要富有戰略性和協調性,不能不管自己的條件成熟與否,都去搶占有限的資源,來確立十分相同或相近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內容。 另一方面,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對外的重要窗口,現階段一定要以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為唯一的依托,不能好高騖遠,要先做好眼下物流、航運和貿易所伴隨的大量的金融國際結算業務,從中積累寶貴的市場經驗,同時,也要盡力去完善資本市場、制度體系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脫離實際、過早過快地追求高端金融業務的“國際化”都有可能重演1997年泰國離岸金融中心夭折的悲劇。 總之,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一個強大的實體經濟確實一定會出現一個與之呼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越來越高的附加價值也一定會漸漸地超過制造業由于過度的競爭和資源的有限所造成的止步不前的水平,這也是亞洲各國政府目前所形成的共識和最大程度的動用國力來爭奪金融主導權的根源所在。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