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孔雪松
歷史往往有某些驚人的相似。
1995年,巴林銀行前交易員里森因違規買賣日經股指期貨,導致230多年歷史的巴林銀行一夜之間輸掉14億美元而倒閉。12年后的2008年,同樣擁有200多年驕人業績的法國第二大銀行興業銀行,曝出巨額金融欺詐丑聞——31歲的交易員熱羅姆·蓋維耶爾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大量購買歐洲股指期貨,造成49億歐元(約71億美元)損失。輿論更是指責由于該行幾天前悄悄平掉頭寸而引發全球股市暴跌。
同樣擁有200多年歷史,同樣是一個年輕交易員的個人行為,同樣是買賣股指期貨,帶來的幾乎是同樣的悲劇。
法興銀行此前扮演的是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場領導者的角色,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風險控制最出色的銀行之一,可就在這樣一個老牌銀行,悲劇卻不幸地發生了。
案發后,有記者采訪巴林銀行前交易員里森,他對此毫不驚奇。他認為現在的銀行系統并沒有接受以往的教訓。一位不具名的興業銀行員工也告訴記者,這起欺詐案雖然罕見,但其實在日常交易中,它可能發生在每個交易員身上。
小調查 |
|
相關專題:
法興業銀行71.4億美元違規交易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