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巴林倒閉到興業危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2:28 金融時報
劉玉平 一名普通的交易員,從事的是最基本的股指期貨交易。在今天看似平常的二者,如果置操作規范和風險防范于不顧,再加上對行情走勢判斷失誤,會釀成怎樣的后果?法國興業銀行交易員熱羅姆·凱維埃爾,為我們演繹了金融業這一高風險行業的深刻內涵。 法國第二大銀行法國興業銀行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布東在1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該行一名交易員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在上級不知情的情況下從事違規交易,交易類型為衍生品市場中最基本的股指期貨。根據銀行管理層的說法,截至2007年年底,這位名叫熱羅姆·凱維埃爾的交易員預期市場會下跌,因此一直大手筆做空市場。從今年開始,凱維埃爾突然反手做多,豪賭市場會出現上漲。然而,歐洲市場今年年初以來的大跌使賬戶出現巨額虧損,最終使興業銀行在21日開始的全球股市動蕩中蒙受49億歐元損失(約合71.4億美元)。 凱維埃爾造成的損失遠不止于此。由于他在股指期貨上建倉“數百億歐元”資金,管理層發現后,整整拋售3天才得以清倉,此舉導致歐洲股市21日出現罕見暴跌,并使得歐洲多數股市出現“9·11”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僅英德法三國股市就有相當于希臘和匈牙利兩國GDP總和的市值瞬間蒸發。 熱羅姆·凱維埃爾的所作所為,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的一位不太光彩的前輩,那位直接導致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巴林銀行破產的交易員尼克·理森。1995年2月,被總部派駐新加坡的理森,大量購買走勢看好的日經股指期貨,沒想到一場阪神大地震使日經指數不升反跌,導致巴林銀行虧損14億美元,不得不宣布破產,最終以1美元的象征性價格賣給荷蘭國際集團。 同樣身為交易員,同樣購買股指期貨,同樣對市場走勢判斷失誤,最重要的,同樣都是“未經授權”,從理森到凱維埃爾,他們的行為如出一轍,造成的損失也旗鼓相當。問題是,從巴林銀行倒閉到興業銀行陷入危機,十余年間,不論是市場發育程度,還是銀行風險控制體系建設,甚或風險控制的技術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么同樣的悲劇會接二連三地上演呢? 關于興業銀行巨額虧損案,其管理層給出的解釋是“它更像是一場意外的火災摧毀了一間大工廠”。投資者不禁會問:火災又是怎樣發生的? 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許多上層人物將此悲劇歸咎于交易員。“交易員的欺詐行為是首席執行官的最恐怖噩夢,”美林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說:“你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體系,但你還是防止不了欺詐行為的產生。”我們要問:果真如此? 但最有發言權的尼克·理森卻不認同這一說法:“我認為違規交易算是金融市場的家常便飯。你現在看到的仍然是一個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夠的市場。” 同樣曾經給日本大和銀行造成巨大損失的井口俊英對此事的態度是,欺詐交易不過是違反內部規定,“所有交易員都有墮入這個陷阱的趨勢,你總是有辦法掩蓋損失。” 如此看來,雖然人們對交易欺詐的后果能夠達成共識,但對于交易欺詐產生的原因卻是莫衷一是。這只能由監管當局、銀行管理層和交易的具體操作者從各自的角度加以玩味,找出應對的措施。 興業銀行的噩夢還不能就此完結。就在其宣布交易事故造成了該行49億歐元損失的同時,他們還宣布將再沖減20.5億歐元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資產。瑞士銀行轉天就將興業銀行的投資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德意志銀行則將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持有”。 交易欺詐、次貸危機,一個是個體事故,一個是系統風險。普通大眾在準備迎接春天到來的時候,興業銀行卻不得不想方設法熬過“嚴冬”。興業銀行遭受的雙重打擊,尤其是對正處于改革開放關鍵時期的中國金融業來說,是遲來的、另一種新年鐘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