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貸危機頻示警金融創新需鏡鑒(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2:08 新京報
金融技術應避免被濫用,導致信用泛濫和風險過度積累。美國次貸發放總量不過8000多億美元,迄今各國央行已注入6000多億資金支持,卻如泥牛入海不見轉機。這也是因為金融創新過度,導致了信用膨脹與風險放大。隨著技術與模型的復雜化,新型結構產品不僅讓投資者難以理解,而且設計者恐怕也說不清其真實的風險收益結構。過于追求產品技術的完美性,脫離了與現實風險收益的聯系,便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幾何式增長。對于我們,這意味著在金融創新過程中,不應首先著眼于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型金融產品,如CDO等結構化產品,而應先打好基礎,把場內外各種簡單的期權、期貨產品先做好。 內控外防抵御金融風險 金融機構內部的防火墻應加速建設。次貸危機蔓延的另一原因,是金融巨頭內部的風險失控。對混業經營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既要有一道“風險防火墻”,強調將異業風險限制在各自業務領域內,防止風險的擴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資訊隔離墻”,禁止或限制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傳遞,借以防止濫用信息和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對此,無論是美國的安然事件,還是最新的高盛事件,都給我們提供了刻骨的教訓。在當前加快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需要政府不斷完善監管,真正成為金融市場制度創新的“守夜人”。 在外部環境上,為避免全球金融風險的輸入,增強抵御外部金融沖擊的能力,在發展境內資本市場,創新直接融資渠道的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境外短期資本對金融穩定的沖擊。另一方面,受次貸風波影響,眾多歐美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困難。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中國企業既應在海外并購市場上大膽開拓,又要避免得意忘形,而失去權衡風險收益的原則,成為轉嫁金融風險的棋子。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