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業績單邊向長是理所當然的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7:49 《財經》雜志網絡版
李揚:銀行的佳績主要還是得益于環境。可能在三五年后就會有周期性轉折 【背景】雖然經歷了10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儲蓄大搬家等沖擊,但2007年的商業銀行業績依然十分靚麗。 從幾家銀行已經公布業績快報來看,預計大部分銀行將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目前,有三家銀行預計2007年凈利潤增幅在100%以上:中信銀行預增100%以上,招商銀行預增110%左右,深發展預增100%到110%之間。預增在60%以上的銀行有兩家:浦發銀行預計實現凈利潤55億元,同比增長63.89%,工行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60%以上。預增在50%左右的有兩家:北京銀行預增50%以上,建行預計股東應占凈利潤增長48%左右。 在去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業利潤增長幅度平均達57%,多家商業銀行業績翻倍。前三季度的業績也延續了上半年的升勢。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去年,多家商業銀行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其中,并購成為主要方式。工行去年陸續收購了印尼halim銀行90%的股權、澳門誠興銀行79.9333%的股權、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等。工行三季報披露,2007年9月28日,工行與halim銀行股東順利完成權益交割的法律手續,正式成為該行的控股股東。halim銀行也正式更名為中國工商銀行(印尼)有限公司,成為該行的控股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民生銀行也相繼展開對外并購。國開行30億美元入股巴克萊銀行,支持其收購荷蘭銀行;民生銀行將通過三個階段實現收購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20%的股權。 在資本市場上,以市值計,世界第一大銀行是工行,前10大上市公司中有三家屬于中國。 但是,2008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將對商業銀行形成何種沖擊,尚待觀察。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現在銀行的狀況很好,固然有銀行本身的改革成果,有風險管理、信貸管理的技術提高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得益于環境。這樣,就要求我們該警惕了。 他說,五年之前,說到銀行的時候,誰都會說是“癌癥”,沒救了。但現在,誰都說中國的銀行好得不得了。在他看來,那個時候我們的銀行沒有壞到那種程度,現在我們的銀行也沒有好到這種程度。但是,指標顯示現在好得不得了。有很多情況會讓我們有一點盲目。 他認為,銀行利潤可觀的原因主要是三個:凈息差收入的擴大,收費收入增長很快,成本收入比在下降。那么,這三個原因又是什么造成的?主要是有兩條:第一條是貨幣政策給你的;第二,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股票市場。銀行的收費性收入50%—70%來自資本市場,或者是與資本市場相關。就是說,現在銀行的狀況很好,固然有銀行本身的改革成果,有風險管理、信貸管理的技術提高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得益于環境。這樣,就要求我們該警惕了。 李揚提出,對于銀行業的發展,至少有四個挑戰是值得關注的。 第一個挑戰,金融結構的挑戰。特別重要的是,資金從銀行體系中向外流動的問題。從長期來看,由于“脫媒”,高收益的資產業務會離銀行而去。目前,這個挑戰在銀行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流動性的壓力。五大銀行以下的銀行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現在連五大銀行也逐漸感到這個壓力了。 第二個挑戰來自金融改革。目前,實際上是金融監管當局用制度來保證銀行的利潤空間。如果我們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準備金制度,改革現在的一些“父愛主義”的監管制度,原來體系下的收入會大規模地減少。 第三個挑戰來自經濟周期的挑戰。既然有周期的高漲,一定就有周期的衰退。我們需要準確判斷這種衰退在什么情況下到來,F在比較悲觀的看法是,可能在三五年后就會有周期的轉折,樂觀一點是十年。這種周期來了之后,會對銀行利潤造成很大的沖擊。 第四個挑戰是來自全球化的挑戰。原來我們理解的全球化挑戰是面對外國機構我們該如何應對,現在,全球化的挑戰內容不僅是這一項。從整個國家來說,資本管制將放松,貨幣制度越來越彈性化,這種情況對銀行業務會有很大的沖擊。2007年,我們走出去的步伐是極大的。中國在內、在外都深深地融入了全球金融體系。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所有問題,都會在我們這里表現出來。全球金融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構造起來的,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的金融狀況、經濟狀況會越來越強烈而深入地影響到中國,這可能是我們以后會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 應對這些挑戰,李揚認為,我們應該有一些新的措施。第一,我們必須加快業務轉型。第二,要積極地推動金融的綜合經營。第三,要特別慎重應對全球化問題。一個銀行從國內銀行走向全球銀行,從文獻上看,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內銀行,第二個階段是國際銀行,第三個階段是國際全功能銀行,第四個階段是全球全功能銀行,這些詞的背后有很多內容。推動發展的力量是什么呢?一,客戶對象的變化;二,產品的變化;三,服務方式的變化。 第四,特別應當加強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結構“形似神不似”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比如,銀行董事會開會,監管當局人士坐在那里。銀行董事會開會,有公司董事,有獨立董事,他們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你監管官員坐在那里干什么?而且還不是一個機構坐在那里,大家解釋來解釋去。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銀行的公司治理是搞不好的,完全綁在行政的戰車上。- 《財經》雜志記者宋燕華采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