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誰來保障民生財政不縮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3:56 揚子晚報
誰來保障“民生財政”不縮水 曹林 近日廣東兩會上,針對該省財政廳廳長劉昆“2008年新增財政的70%用于民生投入”的承諾,人大代表尖銳地指出:啥叫“民生”呢?應細化“民生”內容,讓納稅人一眼能看到自己的錢到底花在哪兒。由于“民生”并無具體定義,政府很容易把所有投入都歸于“民生投入”,這樣,政府隨便怎么說、隨便怎么投都可以了(1月20日《南方都市報》)。 如今,似乎每個地方都在談民生,都爭相以“民生”論證某個政策和某種投入的正當性——可“民生”這個詞的定義太含糊、外延太開放了。教育、衛生、科技、文化、農林水、環保、公共交通等所有事務管理無一不屬于民生范疇,這些事務中的每種花銷也都可以歸于民生。舉個例子,如果準備投入100元用于公共教育,教育當然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可別以為這100元錢最終都用到了教育上和分到了每個孩子手中。這個“民生鏈條”長著呢:為了完成這個投入,從官員吃喝到出國考察,行政成本先占去了50元,然后在市場化操作中商人要賺10元錢,如果有部分官員腐敗中飽私囊又可能耗去10元,部門辦其他事又會截留10元——100元投入最終流到教育上只有20元了,而100元都歸到了“民生投入”上。 這種“民生縮水”并非我杜撰。審計署長李金華就以自身的“民生資金”審計經驗描述過這種現象:中央轉移支付渠道很長,從中央部門一直流到一個村,可水渠是要滲水被“截流”的,有的時候水流到村里面就沒有了。近來媒體曝光的云南石林一個中標價1008萬元的民心工程,經過層層盤剝后,最終流到施工人員手中僅剩下66萬元——可在財政賬目上,民生投入就是1008萬。這是典型的“偽民生財政”。 如何才能使政府承諾的“民生投入”保持純粹民生性,而不會發生縮水或偷換呢?通過給民生下一個清晰定義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因為確實太難定義了,而且定義的權力目前是集中在發話部門手里的。那么,“偽民生財政”的命門又在哪里呢? 民生的實質不在于民生本身,而在于“由民作主”;民生財政的關鍵不在于“民生如何定義”,而在于“誰掌握著財政的主導權”,決定著財政最終的歸屬——如果讓花錢的政府自身掌握公共財政的主導權,財政分配必然傾向于“官生”,行政成本和吃飯財政必然無比龐大,民生必然處于“等人恩賜”的被動地位。只有“民主財政”才能保障民生財政:如果公眾能充分享受到納稅人的權利,能真正掌握著財政預算的審批權,能通過自己選出來的代表對財政進行監督,能看到公共財政中每一分錢的具體流向,在納稅人自始至終的監督下,財政會自然而然地流向“民生”。 (北京 曹 林)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