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污染企業轉移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10:56 財富時報

  何剛/文

  歲末年初,東部污染企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指向中西部的搬遷路線圖正漸顯清晰。

  沒有人懷疑中央決策層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治理污染的決心。因為中國正面臨嚴峻的環保挑戰,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一個戰略目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然,這也是國際潮流所趨,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就頒給了熱衷于氣候問題的美國前總統戈爾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加強環保、大力治污自然是關乎國家形象和全球責任的大事。

  接下來其實就是怎么做的問題,特別是如何結合中國現實情況,那些嚴重缺乏環保意識或無力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是中國主要的污染源,而它們多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中央三令五申后,地方保護主義的聲音終于開始變弱,許多環評不達標的污染大戶正批量地關、停、并、轉。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因此就愁得吃不香、睡不好。恰恰相反,他們中的大多數,現在興高采烈,正計劃著把企業搬到外地。因為在那些污染企業扎堆的東部發達地區,聚集著不少來自中西部省份的各級招商引資官員,以及來自亞洲鄰國的敏感商人們。

  這些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想方設法爭取讓這些污染企業搬到自己地盤上去。為此,一些中西部省份的招商引資官員不惜代價競相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工業用地可以優先,稅收可以減免,企業主可享受高于當地居民的一系列優待等等。最重要的是,招商引資官員們紛紛承諾,會想辦法在環評和治污等方面給搬過去的污染企業以方便,絕不為難它們。

  于是乎,本該在中央和地方政策層層打壓下無路可退的東部污染企業,反而成為中西部地區爭取新一輪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而在中部要崛起、西部要開發的大勢之下,只要有辦法促進GDP快速增長,并解決更多當地就業問題,招商引資來的企業是否是污染大戶,似乎沒有人深究。有關調查也顯示,一些行動迅速的污染企業,已經順利搬遷到中西部地區。

  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政策限制,如果中西部地區招商引資部門陽奉陰違,我們不難發現,污染企業大量搬往中西部,并開創新的增長景氣,很可能在2008年成為一種潮流。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東部發達地區終于可以松口氣,開始污染之后的環境治理,而中西部地區則會重蹈短期增長與重度污染的覆轍,其環境狀況迅速惡化必將難以避免。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部分污染企業搬到國外去。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卻是中國經濟率先實現快速增長后,面臨的新一輪全球產業鏈布局調整。看看越南等亞洲鄰國,其工業體系正處于恢復階段,有點像1980年中期的中國東部沿海,有比較充足而低廉的勞動力,也不那么在乎企業的污染狀況,只要外來投資能刺激當地經濟增長,就會受到熱烈歡迎。

  當然,我們不是要鼓勵中國污染企業不負責任。但這種在各方利益驅動下的一拍即合,很可能成為事實,特別是在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對外投資的大背景下,污染企業外移是有可能的。對有關企業來說,這種搬遷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對中國形象而言,則大大的不妙。

  在上一輪發達國家的產業布局調整中,中國事實上成為全球重度污染產業最大的轉移目的國。也就是說,伴隨中國制造崛起的是中國污染的不堪重負,這是中國為了追求過快經濟增長而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是中國在為全球產業鏈優化而集中承擔的責任。但最近幾年來,恰恰是當初向我們轉移污染類產業的發達國家,在發出抨擊中國污染最猛烈的聲音。

  因此,如果在新一輪全球產業調整中,中國的污染企業大量走出國門,就等于是給我們自己埋下了定時炸彈,等這些國家切實感受到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時,中國必將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考慮到這種不妙的可能性,政府在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時,就不能不設置更嚴格的環保測評門檻,絕不能在輸出中國資本的同時,再輸出中國污染,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作者為資深財經評論員)

  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政策限制,如果中西部地區招商引資部門陽奉陰違,我們不難發現,污染企業大量搬往中西部,并開創新的增長景氣,很可能在2008年成為一種潮流。

  港商,你為什么不反?

  -咼中校 文

  2008年號稱中國年,但并不是所有邁入2008年的企業都感到興奮。在珠三角的港資、臺資企業就覺得經營越來越困難,其中尤以港資企業為甚。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勞工的短缺、內地產業的迅速調整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等,壓得中小港資企業老板喘不過氣來。有港商直言:到內地辦廠20余年,今年最難!一個“ 最難” ,似乎難以道盡港商目前的艱難與無奈。實際上,中小港資企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呼吁,企業要盡快轉型升級或者遷移,越早行動越好。但就目前的形勢看來,似乎為時已晚,因為,港資企業長期依靠技術進口和貼牌生產的低成本“ 來料加工模式” 已經走到了盡頭。

  在珠三角,港資企業超過六萬多家,其中絕大多數是從事低成本加工的中小企業,高能耗、高污染、低成本、低技術含量是其主要特征。這些企業基本上屬于廣東省要淘汰、要限制的企業,因此向內地的湖南、江西等地遷移是一個發展方向。但是由于全國性的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上升,再加上內地的產業配套不完善,以及內地不少地方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港企內遷也不是一條陽光大道。據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孫啟烈預測,珠三角近兩年將有1萬到1.5萬家港企倒閉或被兼并。對于這個數字,香港《文匯報》記者采訪了數十位港商,沒有一人表示懷疑。

  至于轉型升級,大部分港資中小企業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動力。2007年7月,香港特首曾蔭權表示,港府會加強與業界聯系,積極協助內地港企升級轉型,并提升企業競爭力。但是不少港企都意興闌珊,不打算繼續干下去了。2007年,珠三角一些香港老板在成本壓力之下,干脆選擇了停產倒閉的辦法,結果導致珠三角一些工人失業,生活無著。在深圳關外的平湖,以往每年倒閉的港企只有一兩家,但是在2007年就已經超過10家,其中包括手表廠、服裝廠、裝配廠,甚至上千員工的中型電子廠也沒有辦法再做下去,老板都選擇折賣機器,提前退休。

  從經營環境來看,2000年以來廣東學者官員就不斷提出要實現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2002年以來香港政府也開始推行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升級,但是港企轉型升級的成效并不顯著。

  港企沒有升級轉型的動力,是香港急功近利“賺快錢” 商業文化的直接結果。香港老一輩企業家尹德川就說,香港人都喜歡“ 賺快錢” ,投資周期超過3年就不愿干。事實也是如此,不說內地的港企,就是在香港本地,資金周轉快、投資回報期短的行業都是大家積極介入的對象,如超市、快餐這些行業都吸引了數一數二的大亨來參與。因此,鼓勵港商投資升級、加大科研投入,其效果不顯著。不少港企老板或者退休,或者回香港做貿易——簡單直接,或者干脆拿錢去炒股炒房,這兩年香港股市樓市轉強,做得好的話,回報率以倍計算。

  當然,如果說這些企業完全不想升級轉型也不客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轉型的能力,從而造成他們缺乏動力。長期以來,港商無論在香港本地還是在內地,無論規模大小,都不注重科研投入、不注重技術積累、不關心產業整合,也不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多數企業依靠內地的低勞動力成本、低能源成本來獲利,而且多年來幾乎沒有轉型的意識。很多港資企業只是產業鏈的一環,只做配件,不做產品,更少有做品牌的,也沒有意識投入資金去整合產業鏈,發展自己的產品,結果適應市場的能力自然低下,也沒有升級轉型的技術能力。

  據香港工商科技局數據顯示,香港R&D(研究與開發)比重僅從2001年的0.56%上升到了2004年的0.74%,與內地(1.23%)、臺灣地區(2.54%)、韓國(2.85%)、新加坡(2.25%)相比明顯偏低。因此,盡管同在珠三角,盡管遭遇同樣的經營環境,我們發現港資企業與臺資企業的應變策略完全不同,臺資企業關門倒閉的很少,多數都能升級轉型或者外遷,這與臺資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產業整合能力是分不開的。

  港商眼光短淺、不思進取的“賺快錢”的經營理念,也讓香港科技產業的發展如水月鏡花,產業轉型步伐十分緩慢。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亞洲“四小龍” 中的臺灣、韓國、新加坡都能迅速恢復元氣,但自認為經濟基礎好、可以最早擺脫金融風暴困擾的香港卻是最后一個走出危機的,而且是在內地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在港商在內地所遭遇的困境,其實正是香港經濟轉型困境的翻版。

  遺憾的是,身處困境的港商只知道埋怨內地客觀環境的變化,卻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自身經營理念和發展取向上的問題。生死存亡的港企港商,你什么時候才能認真反思呢?

  港企沒有升級轉型的動力,是香港急功近利“賺快錢” 商業文化的直接結果。遺憾的是,身處困境的港商只知道埋怨內地客觀環境的變化,卻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自身經營理念和發展取向上的問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