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指賦予企業家特權導致對勞動者利益漠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23:04 中國青年報
改革強人仇和離開宿遷,繼任者張新實高調登場,人稱“博客書記”,自稱“招商書記”!罢猩虝洝苯o各個單位都分配了招商指標,連宣傳部、宗教局這種遠離經濟工作的部門也不例外。為了盡可能給客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張新實書記可是下了大功夫的,相關的內容在他的博客上比比皆是。 領導干部改變作風,敢于說話了,一般被認為是好事。但關鍵不在于敢說,更要看說了什么。張新實接受采訪公開表示,“干部就是為企業家服務的”,還在博客上“自揭家丑”,談到曾登門向一位寫信向他表達了最“卑微”要求的境外客商登門道歉。張書記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說,“對企業和企業家就要贊賞有加,大力支持,不能把他們比喻為貶義很深的‘資本家’”。張書記的觀點接近茅于軾的“窮人要想富,得保護富人”的論斷。按照這個邏輯,有投資來,可以創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故而保護和善待企業家就是保護和善待群眾,給企業家當“幫辦”就是給老百姓當“幫辦”。 這種道理乍一聽是說得通的,但細一想是歪理,是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看微觀不顧宏觀的結果。資本和勞動都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要素,資本的功能在于把其他要素組織起來,而財富的增加是由勞動貢獻的。所以歸根結底是勞動在養活資本,而不是資本在養活勞動。 缺乏資本,無法在市場的條件下組織起生產,這是改革開放之初面臨的局面。在那種情況下,為了吸引外來資本的進入,在稅收和土地使用上稍做優惠,以此啟動經濟是無可厚非的。但經濟規模的擴大要靠勞資所得的平衡,培養勞動者的消費能力,即在生產擴大的過程中同時啟動消費市場。這樣一來經濟發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資本會被中國廣大的市場吸引接踵而至,也就是說,改革開放的過程應該是一個逐步解除資本特權的過程,這其實是勞資兩利的。 然而,真實的歷史進程并非如此。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進入,各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過于站在資本一邊,對工人利益保護嚴重不足,這就擠壓了本應穩步擴大的國內市場,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靠對外出口來消化。與此同時,這種“送禮式”招商引來了眾多抱著“占便宜”心態來投資的所謂企業家,東南沿海一帶曾出現過的外來投資遷徙潮就是明證——一個地方的便宜占完了,就挪到下一個地方去,還可以再便宜三五年。這些客商不但對經濟結構提升沒有作出多大貢獻,還帶來了不是那么先進的“外來文化的沖擊”(張新實語)。 隨著這種取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深化,各地吸引投資發展經濟的方式也陷入了優惠政策的血拼,為資本的牟利提供更大的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其實已經陷入了“被鎖定”的狀態,只能靠給客商更好地當“幫辦”來積攢經濟增長的政績。另據張新實在博客里介紹,宿遷2007年財政總收入完成61.2億元,比上年增長60.7%,但新增財政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基本上都被當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獎勵給了企業。這種政策真的是對客商太親善了,但這是良性的、可持續的、地方真正需要的發展方向嗎? 在一些地方,勞資關系已經發展到了尖銳對立的境地,遠不是為企業家服務就是為老百姓服務這樣的一團和氣。《勞動合同法》在制定和出臺實施的過程中,遭到了資本方的強烈抵制,表明在一些地方,勞資之間的關系是沖突性的階層矛盾,再以互利為由維持資本的特權已經說不過去了。黨和政府的定位與職能是要公平代表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一味站在企業家一方,賦予企業家階層過多的特權,必然導致對廣大勞動者利益的漠視,這是政府的嚴重失職。 改革開放進行30年了,經濟總量增長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衡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F在已經到了徹底終結企業家階層特權的時候了,唯如此,才是解決經濟結構中一系列問題的切入點。(李北方)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