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促進我國技術進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14:28 《經濟導刊》
文/鄭 鋼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際經濟競爭主要表現為技術的競爭,發達國家憑借其掌握的核心技術和品牌資源,占據產品生產價值鏈的研發和營銷等高端環節,而發展中國家只能以其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居于生產加工環節。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制造基地”,在獲取微薄的加工制造收益的同時,卻付出了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以及勞動者福利損失等沉重代價,技術進步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由經濟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就要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充分利用國際技術外溢效應,不斷學習和掌握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通過持續的技術進步來形成自身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并逐步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導致一國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源泉不僅來自國內的研發活動,而且也來自國外的研發活動。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國際直接投資包括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同時,也日益成為技術跨國流動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利用外資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底,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達到6918億美元,在吸引外資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利用外資質量繼續優化,并在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我國5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近萬家,共分布在全球172個國家(地區),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達到750.2億美元,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速度較快,總體投資規模也已經不小,且對我國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因此,在繼續努力通過吸收外商投資以市場換技術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同時,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獲取國外技術外溢,促進我國技術進步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是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分為優勢型對外投資和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兩種。優勢型對外投資是以利潤獲取為導向的投資行為,發達國家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就屬于這一類型。而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則屬于逆優勢的投資行為,其目的是從長期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爭取充分利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培育和創造出自身新的競爭優勢,因而是以技術獲取為導向的投資行為。 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有優勢型對外投資也有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是獲取國際技術外溢效應的主要渠道,新形勢下,更加注重在資本的雙向流動中全面、主動地獲取國外高新技術,“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結合,對我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實施“走出去”戰略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作用機理 實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所產生的反向技術外溢效應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技術外溢效應具有一定的空間約束特性。 國家間的技術外溢受地理空間的限制,技術外溢的效應隨空間距離的擴大而下降。企業要想充分利用技術外溢效應,并迅速而直接地獲得新技術,就必須和國際一流競爭者聚集于同一技術外溢空間內①。 企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企業在一定地理空間上的積聚,使其能夠充分吸收其他競爭者的技術外溢,并獲得由積聚帶來的研發網絡化優勢,例如信息技術產業多聚集在美國硅谷,醫藥和化工業多在美國新澤西州安家落戶等客觀事實證實了這一道理。 發展中國家企業選擇到發達國家知識技術聚集地進行投資,其目的就是最大化企業之間的技術外溢效應,以最大可能尋求和利用發達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過去20年來我國企業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我國努力“引進來”國外技術外溢效應,目前又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直接到技術領先國當地投資,以主動獲取其先進技術,并使之成為新時期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前,我國一些具備條件的企業在技術領先國家開展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通過在國外研發資本存量密集地區設立企業和研發機構,或并購當地技術研發型企業等多種方式,跟蹤和盡快獲取核心技術,并利用公司內部交易,將所獲取的技術源源不斷地轉移到國內,再通過示范效應和波及效應快速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進而占據國際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打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路徑依賴,使我國真正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 值得肯定的是,我國一批有實力的跨國經營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經驗,有關案例顯示,在中國企業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中,這個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海爾集團、聯想集團、深圳華為、浙江萬象等公司均在歐美等國投資設立研發機構和高技術合資企業,通過吸納當地高技術研究人員,利用當地技術基礎條件開展研發工作,及時把握技術發展最新動態和趨勢,并研發生產適應當地高端市場的產品,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二是研發成果的反饋。中興通訊公司在美國、瑞典投資建立全資研發機構,深圳華為與摩托羅拉、英特爾、微軟等世界一流企業聯手建立“聯合實驗室”等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其國外研發成果都已開始反饋國內,并加快了母公司技術進步步伐。三是通過并購直接獲取技術。通過并購發達國家技術型企業而直接獲取其現有技術和專利,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不少,首鋼集團收購美國麥斯塔工程設計公司70%的股份等,都直接獲取了相應的關鍵技術。 政府的積極扶持 開展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可以迅速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對其進行扶持和干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將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作為政府扶持的重點之一,納入國家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來考慮。轉變政府目前僅把優惠政策集中于境外加工貿易和境外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做法,將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納入政府重點扶持的范圍,把更多資源和優惠政策傾斜于這類投資項目。同時,改變政府僅將國有企業作為扶持對象的做法,將政府扶持范圍擴展到其他所有制投資主體,特別是扶持發展潛力巨大的民營企業,集中力量支持國內各種所有制投資主體的技術獲取型對外投資,從戰略上統籌考慮技術獲取方式的轉變,加快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進步進程。二是加大對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對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的信貸額度并通過貼息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放寬相應的外匯管制政策,逐步賦予跨國經營企業海外籌融資權。適時建立對外投資風險基金,對在海外設立研發部門或收購海外研發機構的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投資支持。三是為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提供財政、稅收支持。由于在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的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政府可以按照國際通行做法,通過公開的、有差別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和促進企業開展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同時,考慮建立“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通過引入海外虧損提留、延期納稅、稅收抵免等財稅措施,為企業對外投資解除后顧之憂。四為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對外投資信息咨詢服務系統,為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包括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投資環境、法律框架、行政程序以及金融、外匯、稅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幫助企業走出去。五是政府應加強與投資目標國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談判工作,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投資保護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加大對我國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企業的保護力度。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