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油氣資源合作前景:復雜心態下充滿未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3日 14:25 中國經營報
作者:岳來群 中俄是相鄰的兩個大國。近年來,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是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11月下旬,作為“中國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俄方在圣彼得堡舉辦了中國“地學年”,兩國油氣資源合作及油氣資源資料交換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油氣長期、穩定供應的需求,俄羅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實施、藉油氣資源開發拉動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意圖等,是促成雙方在油氣領域合作拓展的關鍵因素。俄羅斯政府已經明確強調,對東方的能源出口是一個戰略方向。 俄羅斯把油氣資源看做是民族復興的戰略保證,但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卻心態復雜。中國與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合作未來仍將充滿未知。 俄羅斯的能源牌 當前,俄羅斯不斷加快其國內“門戶清理”,將油氣資源通過種種方式重新收到國家手中,此外,又在不露聲色地以“能源外交”為資本,謀求并不斷獲得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上馬歷程,便是其中最經典的案例。 1994年,俄羅斯推出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線”(從俄安加爾斯克油田到中國大慶)方案,以便高效、安全、低廉地為中國輸油。2002年11月27日,普京提出了修建從安加爾斯克通往遠東納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建議,成為“安納線”的始作俑者。從此,“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便愈演愈烈。2003年10月,由于涉嫌欺詐和逃稅,作為“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的主要供油公司、項目實施單位的尤科斯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安大線”方案戛然而止。 當人們正熱望“安納線”時,“安納線”又旋即被否,全長4700公里的“泰納線”(泰舍特到納霍德卡)閃亮登場。2002年底,日本插手“安大線”,強力推銷“安納線”。 中日兩國在石油管道問題上鷸蚌相爭,均不斷增加對俄的相關承諾。其實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俄羅斯政府以漁人姿態對此的拿捏態度。 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沖高,俄羅斯石油公司對目前向中國出口石油的價格日趨不滿。聲稱俄中之間的能源合作應能滿足雙方利益,“如果經濟利益即價格不到位,對華石油出口就不可能有重大推進。”接踵而至的是俄方宣布“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設“進度緩慢”。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內外油氣資源合作政策日趨收緊。對內,加強天然氣巨頭Gazprom等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在俄羅斯能源業主導地位,以法律形式授予Gazprom獨家出口俄羅斯天然氣的權利;對外,外國投資俄羅斯油氣田的限制日趨嚴格。推測近期可能有新法律出臺,以規定外國公司不能獲得俄羅斯油氣田的控股權,效益“邊際型”小油氣田仍歸政府控制。政策趨緊的結果之一體現在薩哈林項目合作上,薩哈林-1號項目的主要投資方埃克森-美孚公司原計劃將該項目的產油銷往國際市場,重點是中國,但被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拒絕,該項目的投資方須將所產油氣全部銷售在俄羅斯。 豐富的油氣資源是目前俄羅斯恢復大國地位的一張牌。“雙頭鷹”地跨歐亞,特殊的東正教情結和地理位置決定了未來其在地緣政治上勢必要兼顧東西。以往俄油氣出口主要面向歐洲,不利于俄羅斯全球戰略。近年來,俄一方面投入巨資建設新的面向歐洲的油氣管道,一方面借亞太地區油氣需求猛增實施油氣出口多元化戰略,以擺脫對歐洲市場的過度依賴。目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是該國最具開發前景的油氣區之一,而亞太地區油氣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也使俄越來越重視開發東西伯利亞的油氣資源。中國等國蓬勃發展的經濟,成為吸引俄羅斯向東方能源出口傾斜的主要動力。中、日、韓三國的能源需求量占東亞地區能源需求總量的98% 以上,都可成為俄羅斯油氣出口的重要市場。對俄國人來說,開拓東亞市場可以在天然氣銷售方面減少對歐洲的依賴。在中俄天然氣協議里,俄方承諾,中俄東西天然氣管線都建成后,向中國出口的天然氣將達到每年800億立方米,接近其2006年出口歐洲量的一半。這樣一個大客戶加入到俄羅斯天然氣市場的行列中,顯然給俄羅斯操縱能源杠桿提供了更多選擇。俄羅斯有意在天然氣問題上打中國牌來制約歐洲。 但是,俄羅斯在打中國牌的時候也面臨很多問題;多年來,世人僅僅是推測東西伯利亞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但地質工作程度甚低,難資為證,儲量前景不明,目前的地質勘探成果仍來自于前蘇聯時期。此外,隨著資源開采程度不斷加大,俄西西伯利亞石油開采程度已經達到45%。而東西伯利亞、季曼-伯朝拉北部等開發前景看好的新油區的開發速度緩慢,年開采量約為500萬噸,僅占俄石油開采量的1%。同時,開發新油田需要巨額投資,但是俄國內投資能力不足缺乏穩定的投資法與政策,也限制了國外投資,后備油氣田的開發嚴重滯后。俄羅斯東部如此的后備儲量前景及生產能力,如何能在未來滿足通往中國管道的原油輸送?有資料顯示,這也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建設一變再變、一延再延的原因之一。 另外,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部分俄羅斯人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持戒備心態。這充分體現在某些合作的細節上,其佐證之一便是油氣合作的一路坎坷。中俄兩國一個是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一個則是力圖擺脫急劇衰落勢頭的前洲際強國。能源已經成了俄羅斯最主要的收入之一,也成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中俄戰略合作關系在許多具體的問題上都將繼續面臨著利益取舍的考驗。坐擁巨大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俄羅斯,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將越來越不容小覷。 中國如何應對? 中國要確立長遠的目標和可行的手段,應將勘探、開發與運輸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既保證了效益的最大化,也保障了中國能源供應的長期安全。中國人不缺乏勤勞、忍耐和創新精神,中國能源企業也不缺乏資金和技術,但是中國的大型能源公司應該少一些求穩、求全的想法,多一些開拓進取的精神。俄羅斯仍在復興中,俄羅斯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形勢還存在著許多變數,風險與機遇并存。 另外,中國要加強與中亞及日本等的油氣資源合作。2005年年底中哈輸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產,這是哈薩克斯坦第一條不用經過俄國領土的石油外運管道,設計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震動了俄羅斯。2007年4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又達成為期30年的大宗天然氣協議,土將比俄提前兩年,從2009年起每年向中國出口300億立方米天然氣,使得俄羅斯不得不認真對待中俄油氣合作。 總體來說,未來中俄間油氣資源合作的前景的確是比較廣闊的,但現實困難重重。從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以及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到中國的數量、時間、出口方式等幾個“尺度”思考,在石油、天然氣仍是主要能源的時代,俄羅斯將很難達到中國的最低期盼,即出口到中國的油氣量的增長幅度超出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超出這個判斷,都是過度樂觀的。 (作者單位為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