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油稅是化解高油價的一劑良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0:3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熊仁宇 國務院近日召開常務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圍繞著持續上升的通貨膨脹壓力。在會議形成的幾項決議中,近期不得上調成品油、天然氣、電力、供氣、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業價格和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收費標準及醫療服務價格保持穩定的規定引人注目。 其中成品油的價格尤為敏感,在2008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里,紐交所的原油期貨價格終于突破100美元大關,而國內油價自2007年11月1日調整之后便再無動作。而對于那次調整中的500元/噸的上漲幅度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足。據相關研究人員分析,若要彌合國內外油價的差距,國內成品油價格仍有每噸1500—2000元的漲價空間。這只是去年11月初的情況,現在的國際油價已經較當時90美元的價格又上升了十幾個百分點。無論愿意與否,國內油價將會上漲成了社會各界的公認的趨勢。 但通貨膨脹的壓力又如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油價的調整無論從頻率和幅度來說都是小心謹慎為上。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重申了油價穩定,但近期不得調整不代表永遠不調整,國內外石油價格的差異必然會促使國內油價的上漲。既然漲勢不能逆轉,那么上漲的方式上能否有所突破呢?在現在的市場背景之下,通過開征燃油稅辦法化解油價上漲壓力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這至少從三個方面可以解釋。 首先,目前國際油價高漲,國內的油價水平已經低于原油到岸價格,國內通過進口原油生產成品油的企業早已不堪重負。中央財政在前年和去年兩次出臺政策補貼中國石化的煉油虧損。國內的消費者一方面不愿意看到油價的上漲,但另一方面也明白油價上漲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一背景之下,開征燃油稅提高的價格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第二,油價上漲所引起的懷疑之一就是中國的石油企業一方面強調自己由于價格管制虧損嚴重,另一方面卻成為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問題在于,我國的石油巨頭之中有的企業的原油大部分自產,而有的企業則大部分依靠進口。原油價格的上漲對于自產原油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而對于進口原油的企業則帶來大量的虧損。如單純的提高成品油價格使得原本就獲利的企業也能得到漲價帶來的新的盈利,這種逆向補貼會造成公眾情緒上的不滿,也違背了漲價的初衷。針對這一現象,政府對相關企業在漲價的同時開征了特別收益金以平衡各企業之間利潤的差別。 如果我們能將開征燃油稅的稅收收入的一部分成立專項用途的財政資金對商品油生產企業進行補貼,就可針對這一由不同企業原材料來源不同造成的收益差距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渠道。對虧損較多的多補貼,對虧損較少的少補貼甚至是不補貼。 最后,我國的油價與國際市場油價變動相比,“跟漲不跟跌”的情況常常引起公眾的非議。其實價格制定部門也有自己的苦衷,國際油價整體向上的趨勢是可以預測的。這種短期的調整如果在一段時間之內會自動地回歸,價格如果跟隨這種變動而改變會使得價格的變動過于頻繁,不利于市場和企業的穩定發展。 如前,如果存在這種由燃油稅稅收收入構成的財政專項資金,在這種價格回調過程中就能占據主動。當國際油價下跌或者新一輪的國內商品油價格調整之后,燃油生產企業能通過市場獲利,這部分財政資金可以更改用途而將其投入到其他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中去。此外,燃油稅開征所能帶來的其它好處,比如規范財政收入、合理量化不同車輛的道路使用頻率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