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貸危機是最大的意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1日 01:10 第一財經日報
整個上半年美國經濟還是如預期般地增長,但是卻好景不長,次貸危機橫掃金融市場,原本對于前景充滿信心的評論家改變了論調,衰退已經如影隨形。 次貸陰云擴散 在過去幾年中房地產市場一直是美國經濟的驕傲,是經濟和就業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但現在卻成為了眾人詬病的目標。很多人相信一項新的立法可能在房地產市場出現,來規范混亂不堪的房地產金融市場,就像是當年會計丑聞后的“薩奧”法案。 很多機構認為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在2%到3%之間,我們不知道誰的數據更為準確,因為第四季度的數據我們要等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能看到。但是美國今年GDP增長的波折確實是之前未曾預料到的,甚至連各國中央銀行也不例外。 我們還記得美聯儲在次級房貸危機剛剛出現時信心滿滿的樣子。 “金融市場在最近的幾周內變得有些不穩定,信貸緊縮也已經對一些家庭和企業產生了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在進行!甭摪罟_市場委員會(FOMC)在8月7日利率決策聲明中表示,“不過由于穩定的就業和收入增長,以及全球經濟的活躍,未來幾個季度的(美國)整體經濟將持續穩定增長! 這是頗為樂觀的論調。但是5個多星期之后,美聯儲的言論成為了這樣:“今年上半年經濟穩定增長,不過信貸市場的緊縮可能加劇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并對整體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在那次(9月18日)議息會議上,FOMC將利率調低了50個基點。 而在12月議息會議后的聲明中,美聯儲不得不相信“不斷得到的信息證明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在上半年全球央行都在緊縮銀根,但是突然間卻發現流動性不見了。原本處于加息的中央銀行停住了腳步,而原本觀望的美聯儲開始調低利率。 金融創新魔方 很久以來,投資銀行家們忙著將那些信貸資產打包、分割、包裝,賣到各個投資者的手中,這是一個金融創新的年代,每個參與者都在攫取財富,感謝“自由經濟”制度,在這個市場上,并沒有太大的監管壓力。 金融創新讓每個人可以更快地實現“美國夢想”。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夢想實現的前提是那些難以理解、危機重重的金融創新,和不會下跌的房價。 全球最大的債券投資基金之一,PIMCO的董事總經理Paul McCulley將這稱為是“銀行系統的陰影”,這個陰影暗藏了數年而且沒有受到過監管,銀行家擁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用近乎魔幻的手段將這些次級信貸資產包裝成高信用評級的資產,而只有那些華爾街“巫師”才能夠解釋這些資產的真正所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8月底找那些對沖基金經理面談,只是為了搞清楚那些杠桿融資方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些資產值多少錢、在哪里,雖然它們身上大多數還貼著評級機構發給的AAA標簽。 風險意識回歸 不確定性一直是金融市場最大的敵人。 以布萊克·舒爾斯(BS)期權定價模型為代表的金融工程消除了衍生品價格的不確定性,曾經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但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市場不確定性風險的回歸。 雄心勃勃的投資者變得謹慎,國債成為了市場的新寵,私人股權基金發現他們那些垃圾債券越來越難以找到買家。而大型金融機構的好日子也走到了頭,大量涌出的壞賬計提和股價的下跌讓曾經風光的CEO們如坐針氈。 如果危機僅僅是在金融市場,這倒不會引起監管部門過分的擔憂,但是情況并不是如此樂觀。次貸危機轉變成了信貸危機,整個債券市場都受到了影響。風險回避氣氛濃郁,企業融資受到了影響,資金成本開始大幅攀升,連那些信用記錄良好的公司也不能例外,這將對整體經濟行為構成重要的影響,而這才是監管部門真正擔心的。 各大央行急切地希望信貸市場恢復,所以開始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但是市場真正缺乏的是信心。在注入了數千億美元之后,信貸市場的危機依舊存在,但能源價格卻大幅上揚。 悲觀經濟預期 沒有人能夠確定美國經濟將走向何方。很多人相信現在和明年的第一、第二季度將是最困難的時刻,第四季度的GDP增長數字可能會很糟糕,不過我們要明年才會知道。另外,通脹風險仍未遠離,如果事情真的向最差的方向發展,滯脹將無可避免。而如果從證券市場來看,未來卻不是那么糟糕,雖然經過了幾次調整,標普500指數今年仍然出現了上揚,與前幾次經濟步入蕭條前股市的表現截然不同。 不過沒有人可以否認次貸危機已經對美國經濟本身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對于經濟前景悲觀的預期將會打擊美國的消費增長,在這個國家,關于未來經濟的預期對消費一直有深遠的影響;一直困擾美國經濟的貿易赤字問題將可能得到緩解,儲蓄率將會升高,而美元近幾年的持續下跌也有利于美國的出口,甚至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在未來的幾年“美國制造”將會成為主流。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開始越來越依靠金融創新來帶動經濟增長,我們不否認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助于實體經濟的增長,但是過快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將是負面影響。在過去的幾年中,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以70%以上的年率在增長,遠遠大于真實經濟的增長速度,我們發現自己開始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這里有太多的流動性,太多的杠桿,太多的金融工程,而所有的一切卻是建立在一個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上。林純潔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