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伯強:高油價考驗全球經濟承受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6:53 人民網-人民日報
林伯強 2007年國際油價走勢可以用一個“漲”字來概括。紐約市場原油價格從1月份起就一路攀升,11月下旬一度逼近每桶100美元大關,目前仍維持高位運行格局。即使考慮到通脹和美元貶值因素,2007年國際油價也已和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的價格不相上下。高油價帶來的沖擊正在考驗國際經濟的承受能力。 相對于以往的石油危機,各國經濟對高油價的抵抗能力顯著增強。不過,由于此輪油價快速上漲主要是由需求推動的,因而它的影響會更為持久。高油價雖不足以對全球經濟造成根本性的影響,但它推高了通脹壓力,對全球經濟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美國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由于能源價格飆升,美國1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4.3%,漲幅創34年來新高。根據歐盟公布的數據,歐元區11月份的通脹率也高達3.1%,創下自2002年歐元流通以來的最高紀錄。在“金磚四國”,除巴西外,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承受著高通脹的壓力。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警告說,美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滯脹”的早期跡象。 油價的快速上漲還對各國的經濟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短期內,它會引起居民實際收支余額的下降和物價水平的提高。由于能源支出增加,消費者不得不減少非能源消費和個人儲蓄,消費信心和需求將受到打壓。對于企業來說,油價上升意味著成本增加,利潤降低。如果判斷石油價格上漲是長期性能源稀缺導致的,從而認定價格上漲可能成為永久性的趨勢,那么,企業就會減少投資。油價上漲后,人們試圖用其他能源來替代石油,于是替代能源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帶動企業生產成本和整體物價水平進一步上升。 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油價上漲后,貨幣當局會對油價沖擊可能造成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做出反應。起初,貨幣當局會專注于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通常會通過提高利率來穩定物價。另一方面,貨幣當局又把油價沖擊造成的需求減少看得很重,并盡力穩定經濟增長率,央行就必須降低利率來彌補實際GDP的損失。因而,油價上漲常常使各國央行面臨兩難選擇。 歷史經驗表明,高油價對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反通脹的措施可以減輕油價沖擊對物價水平的直接影響,但無法完全消除其負面效應。要應對高油價的挑戰,長期的應對措施自然是節能降耗和尋求替代能源,任何對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與進口增長的炒作和夸大,都只會增加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性,并轉化為高油價預期,從而進一步加大油價上漲壓力。面對高油價的沖擊,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以及主要石油消費國之間,進行理智的對話和國際合作是維護石油市場穩定,消除或減少高油價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實現各方共贏的基礎。 (作者為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