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下降是一種誤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2:04 華夏時報
本報評論員 任孟山 仿佛在一夜之間,房價出現拐點的說法突然流行于世。 什么是“拐點”呢?“拐點”意味著趨勢轉折,以近年來房價步步走高的趨勢來講,出現拐點應該意味著房價開始走向下降。對此似乎有人同意,某些媒體開始尋找案例來證明這種判斷。比如,樓盤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已經在廣州轟轟烈烈地上演;再如,上海房地產交易服務網數據顯示,11月份,上海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價出現下跌,跌幅達7個百分點。 但問題是,這樣的銷售案例和單個城市的數據就能夠證明房價下降了嗎?別的不講,針對上述兩個例證,可以非常容易地舉出反例:比如,對于廣州的打折促銷,《樓市》雜志主編徐北嬰通過長期跟蹤房價發現,某些實力樓盤的價格其實是在“明降暗升”,因為有前期拼命抬價作支撐;再如,與上海房價下降相反的是,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項目預售價格統計顯示,11月份,北京房地產市場住宅銷售價格仍在上揚,以住宅銷售熱點區域望京為例,月初多數樓盤價格尚在16000元/平米的水平,到月底時已上漲到18000元/平米水平。 顯然,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跟隨地產大佬大談房價出現拐點肯定存在問題。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房價下降只是媒體的個別調查,沒有官方的統計數字佐證,即使是上海和北京的房地產交易數據,也不過是媒體采訪時的取樣,而不是官方的正式發布數據。官方的統計倒是有兩個,但可以證明的根本不是房價出現下降。其一,國家統計局12月17日公布的11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106.59,比10月份上升0.85點,同比上升2.67點。這是自今年3月以來連續8個月環比攀升。其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12月13日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時表示,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5%,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2.2%。 不難看出,官方統計數據沒有顯示出房價下降的趨勢。對于萬眾矚目的房價,本報曾經在封面做過三次報道,就像其中有專家表示的那樣:“正進入調整期,但判斷房價出現拐點尚早。”個別城市的個別調整,根本不能說明全局性的問題。多年不見效果的各項調控政策,突然之間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巨大能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以家庭為單位界定第二套房和收縮銀根的做法,固然可以被解讀為“壓倒房地產市場的最后稻草”,但面對住房的剛性需求、面對物價上漲下銀行負利率明顯的狀態、面對為了不讓自己手中的錢貶值不得不投向房地場市場的民眾、面對從來都是積極化解調控政策影響的地方政府,等等,剛剛出臺的調控政策的效力,雖然在股市中對于地產股和金融股的影響有所顯現,但在現實生活中的效力仍然有待觀察。 在我看來,房價下降的論調,倒是可能有意無意地推動下述邏輯鏈條的出現:其一,有利于美化現有的調控政策,近期出臺更多政策似乎不再有必要;其二,民眾的心理預期發生了變化,對政府和房地產商的輿論壓力會大大減少;其三,政策調控力度和民間輿論壓力的雙雙走低,房地產商的日子當然就會好過些,因為調控政策的不可預期性會逐步減小。但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在房價局部性調整而不是全國性調整的情況下,房價下降論調中受益的不會是民眾。道理很簡單,房地產大佬們完全可以通過城市間的價格差來保證自己的收益。而且,有的城市房價下降,有的城市房價繼續走高的不同格局,會逐漸消解原來民間輿論的統一性,從而對政策調整的要求出現意見分裂。 因此,對于房價是否下降的判定是“用事實說話”,而這個事實不能僅僅是局部性的事實,它應該在地理區域上連成一片,是一種全國性的事實。要想證明房價下降,必須出具讓人信服的統計數據,而不是個別案例調查。何況,面對前期上漲幅度畸高的房價,為其出現一點點調整而歡呼雀躍顯然為時太早。而且,物價上漲的狀態下,民眾工資并沒有上漲,其相對于房子的剩余購買力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為什么購房的觀望情緒增加?有些人說民眾對房價下降有心理預期,其實還有一點沒有講,因為物價上漲,民眾對將來的擔憂逐漸增加,已經沒有那么多錢用來購房,這也是為什么11月份儲蓄存款增加的原因之一。 從這個角度講,對于房價是否下降的判定,不能只看絕對值,需要看相對值,要看是不是有更多的人可以買得起房子。退一步講,即使是房價出現拐點的說法成立,這個“拐點”也不是走向下降,而是趨于房價保留在現有高度,或者說是房價從“快牛走向慢牛”。因為調控政策的目的不是讓房價急速下降,否則整個經濟體系不可能承受得起,而是令其在民意壓力之下不要過于囂張,需要與社會現狀以及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協調起來。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