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調準備金率:與外匯順差相搏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10:3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唐學鵬 中國央行12月8日宣布,從2007年12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大約此會凍結近3700億元銀行體系內的資金。這也是央行今年第十次調高準備金率,此次調整后,存款準備金率將達到14.5%,該標準創20余年歷史新高。與以前歷次均上調0.5個百分點不同,此次上調1個百分點,力度明顯加大。央行指出,此次上調旨在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 坦率地說,提高準備金率很多時候是一種“姿態式”的舉措。這不是說,不應該提高準備金率,相反,準備金率提高是應當的。但是,提高準備金率并不具有很濃厚的“緊縮”色彩,它大多時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資金調劑。例如,央行今年已經10次調整準備金率,估計凍結資金達到1.9萬億,再加上央票余額(央票發行減去央票到期的差值)增加了5500億、特別國債1700億,恰好同10個月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導致的商業銀行外匯占款28000億相持平,這意味著上調準備金率一直“無奈”地與外匯順差相搏斗。毫無疑問,中國在11月和12月外貿肯定還是呈現出順差趨勢,因為這個時間段正處于西方的“圣誕消費期”。西方各國對華的出口還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另外,12月份有大量的央票到期,以及年末的國庫支付行為增多,相當數量的財政存款會轉化為基礎貨幣。顯然,這種“無奈”的搏斗還將繼續。 但如果央行頻繁地大強度地動用存款準備金率,比如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18%(像韓國在其經濟過熱時期曾經將準備金率提高到22%),那么這一“累加效應”也委實可觀。上調準備金率相當于“壓制”銀行資金的收益,讓其靈活的信貸資金被“固化”成“吃微薄準備金利率”的“上存”資金,那么,通過銀行體系的凈利潤率將受到很大影響,迫使商業銀行采取"惜貸"策略。 不過,這一行為模式不具備“可置信”性,因為根據政府一貫的“父愛主義”原則,一旦銀行體系流動性不足或者銀行拆借利率高企,那么,央行會反向操作,大力下調準備金率來滿足銀行體系未來的流動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不具備對整個社會傳遞真實的宏觀信號的作用。事實上,12月10日的股市也充分表達了對其的淡然,這一天上證指數大漲70.16點。這也擊碎了很多疑神疑鬼的意見——他們認為上調準備金率會打擊股指。 真正控制銀行信貸和經濟過熱的舉措是加息,但加息的步伐一直被各種勢力所“挾持”。據目前公布的工業品出廠價格,其同比上漲4.6%,這是一次強勁的回升。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3%,增速高于10月份的4.5%,這無疑給11月份的CPI增加了繼續上攻的聯想,可以推測11月份的CPI可能高于6.5%的水平。 中國的通脹勢頭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地步,必須采取歐洲央行式的“鐵腕手段”來予以控制,中國必須采取嚴厲的大幅度加息手段來警醒世人,而不要再采取那種"祈望通脹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回落"的自我安慰。通脹是一個“惡魔”,它產生的是一些虛假的消費、社會價值的不安定,資產的社會惡性再分配以及貧苦人群的絕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