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費者信心指數為何在中國遇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15:50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市場意義遠遠落后于其他指標,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舊處于依靠投資拉動的模式之中,消費需求推動的良性增長方式尚付諸闕如。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10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這一指數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是今年8月以來的第二次下滑。具體而言,消費者滿意指數、消費者預期指數比上月分別下滑了0.6%、0.2%。 在西方經濟成熟國家,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重要性絕不亞于CPI和就業率指標。每逢該數據公布前期,往往市場就會形成靜默等待的氣氛。一旦數據出爐,市場往往會根據之前預測情況的高低變化,迅速做出反應。 從包含的內容看,消費者信心指數比CPI數據更加全面,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的消費意愿。在CPI數據中,買房等重要的開支項目因為被算作是“投資”而被摒棄于統計之外。但這種經濟統計意義上的劃分,對普通家庭的收入開支預算而言幾乎毫無意義。如果 我國GDP消費率最高是1981年的67.5%,其后雖有反彈但總體上是一路下滑的,到2006年已降到了50%,居民消費率也從1986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36%,均為歷史最低水平。這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費拉動,GDP的消費率一般在70%到75%相比,差距可謂是巨大。 在影響需求的三大動力中,消費需求屬于最終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紅火的投資需求,最終都會以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形式向市場呈現出來。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最終來消化這些供給,就會出現宏觀經濟供過于求的局面,整體經濟形勢隨之步入蕭條。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信心指數“遇冷”暴露出的含義就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 據《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