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越是宏觀緊縮越需制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 10:49 南方都市報
社論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日在北京召開,明年經濟發展工作的基調將就此產生。會議正開,風聲早起,市場人士通過細心揣測近一段時間溫家寶總理的發言、政治局會議等等信息,明確了明年宏觀調控從緊,“穩中求進”將成為基調。此前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上明確表示,未來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兩防”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誰都不會否認,在 爭論的焦點不在于降溫本身,而在于以下兩方面,第一,如何降溫?第二,中國經濟在降溫之后走向何處?這是一枚硬幣不可分割的正反兩面,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中國經濟必須盡快補上國民財富增長難敵國家財富增長、內需遠遠抵不上出口這一課,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制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以國民財富的增長與公共福利體系的完善,抵擋資本時代的巨大沖擊。 讓中國經濟冷卻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在加快匯率市場化進程的同時,政府頻繁動用財稅、貨幣等各種手段,并且通過向國際輸出資本的方式擠去資產和價格泡沫,另一種是通過二次分配加快生產要素價格的改革,盡快實現財富向民間的轉移,以拉動內需市場,杜絕國民的后顧之憂。前一種方法目前已經初現端倪,中國企業源源不斷參與海外并購、中投公司與QDII資金海外投資起航就是表現,這種外科手術式的辦法,通過減少貨幣總額與資金量強行除泡;后一種方法可以稱之為中醫療法。 通常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短期內大幅提高是經濟步入過熱區間的一個標志。這是苦于幼稚認識上的誤解,在勞動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市場預期模糊的情況下,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通貨膨脹無法壓制的一個結果,而不是通脹的成因。那些認為我國的國民財富大幅增長的說法同樣昧于事實,在藏富于民方面政府一直做得不夠,甚至大多數無法享受資產收益的國民成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擔者,無法同步享受社會經濟進步的利益。 不可否認,我國的國民收入這兩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9元,2006年末增長到11760元,200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46元,同比增長17.6%,全年估計在13800元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321元的增長率與城鎮居民基本持平。但從相對比例來看情況則大不相同。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文章,中國的消費支出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7%下降到了2006年的36%,原因是過去10年來居民儲蓄率一直在下降,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率在上升。不僅政府、大企業與民眾的存款差距在加大,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王小魯先生的研究證明,從1995-2004年期間城鎮和農村各階層間收入差距都顯著擴大,這兩年雖然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在縮小,但在同一地區的不同階層間差距仍然迅速擴大。 所謂國民收入增加使經濟失衡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以日本為例,從1960年池田內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由此奠定了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從制造大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解決收入分化的問題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主要目標,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資制”,同時擴展了社會保障計劃,完善 幾乎所有國家的起飛都經歷過類似的國民收入培增計劃。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于,沒有類似的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反而使國民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并因此留下內需不振、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后遺癥。當此經濟發展模式又一轉折之際,制訂類似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化解經濟體內的痼疾,中國經濟才能由大變強,藏富于民藏匯于民,自然消解了巨大的外匯升值壓力,從行政市場走向民間市場。也只有制訂了這樣的規劃,有關部門才能回答,發展為了什么這一根本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