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油工業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1:31 中國石油石化雜志
文/陳衛東 中國的石油公司應進一步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使之更適應于當今世界石油工業環境的快速變化,并使之更具有競爭力。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明顯的比較優勢是擁有大量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資源,資本充裕也是它們新的競爭優勢。 國家石油公司(NOC)、跨國石油公司(IOC)和油田服務公司(OFS)是石油工業的最主要的參與者。針對國家石油公司,有專家把其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例如沙特的阿美石油公司,委內瑞拉的PDVSA公司和墨西哥的PEMAX公司;一類是消費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例如中國的SINOPEC、CNPC和印度的ONGC。 美國的石油工業已有一百余年的發展歷史,現代石油工業的創造者洛克菲勒建立的標準石油公司曾壟斷了美國石油工業。20世紀初,通過反壟斷法的實施,美國政府將標準石油公司分解為33家獨立的石油公司,美國石油工業由壟斷走向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替代英國成為世界新霸主,通過控制中東石油和實施馬歇爾計劃,美國石油公司在短短的二十年間控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石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埃克森、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過來的。盡管美國的跨國石油公司從來都不是國家石油公司,但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借第二次世界大戰贏得的政治、經濟霸主地位和強權政治的大力扶持,就不會有它們今天的地位。 隨著殖民主義退出歷史舞臺,民族國家的興起,尤其是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和OPEC等國際能源組織的建立,跨國石油公司的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戰。 跨國石油公司的地位正在下滑,它們手中的油氣產量只占世界總量的14%;過去三年其石油儲量替代率都低于1,若包括天然氣的話,則稍高于1。國家石油公司掌握的探明儲量已超過了探明總儲量的80%,而跨國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探明石油儲量還不到總儲量的10%。可以預期,跨國石油公司在油氣工業中的地位,將隨著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而進一步下降。 過去十幾年間,國家石油公司在石油工業中的地位正在崛起,它們不僅在上下游投資巨大,積極地參與更多的海外資源項目的投資,還通過購買和開發新的技術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除了資源國運用“國家力量”制約和消減跨國石油公司的能量外,油田服務公司技術能力的迅速提升,也為國家石油公司重大資源性項目避開跨國公司提供了可能性。 人類已進入21世紀,歷史不會重演,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和發展不可能重復跨國石油公司走過的道路。首先,不論是石油生產國還是石油消費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祖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能重復英國、美國的發展道路,用殖民主義或強權政治來幫助自己的國家石油公司來掠奪他國資源或搶占市場。第二,目前,所有國家對于石油資源的保護和價值最大化的努力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資源民族主義”就是對這種現象的一個概括。俄羅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石油資源再國有化運動是“資源民族主義”的新注腳。 第三,油田服務公司已是技術的主要貢獻者和使用者,他們與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既可以加快項目的運作,又可以使國家石油公司無出讓資源權益的顧慮。 綜上所述,在石油工業領域,傳統的跨國石油公司正在沒落,正在尋求新的模式、新的出路。國家石油公司需要學習跨國石油公司先進的管理手段和項目管理模式,但發展模式不能模仿,因為歷史不會重演。 目前,中國已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離不開中國的進步。中國的石油工業不僅注定要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也要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的石油公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責任,并將毫不猶豫且自豪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國的石油公司應進一步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使之更適應于當今世界石油工業環境的快速變化,并使之更具有競爭力。 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明顯的比較優勢是擁有大量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力資源,資本充裕也是它們新的競爭優勢。其中,加速深化石油工業的改革,將生產要素盡快從“分封”中解放出來,以分工的方式大規模重組油田服務資源,中國油田服務行業將會在世界同行中顯示其競爭實力。 解決油品供應核心在價改 -文/馬 川 成品油供應緊張是近年來價格扭曲的直接惡果,要想徹底解決幾乎每年一遇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問題,核心在于使價格市場化。國家應在“補低抑高”的原則下強力推進價格改革。 時間已至2007年11月底,柴油供應緊張形勢仍在持續。 盡管國家發改委在11月1日將成品油價格每噸提高500元人民幣,并發布命令要各供應企業全力保供應;盡管供應市場的兩大主力軍—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已經竭盡全力、開足馬力、加大進口,但事實上,緊張的形勢還在各地蔓延。廣東、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的供應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排隊加油、限量供應甚至高價出售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此輪柴油緊張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不平衡。 首先,由于國民經濟和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以及汽車保有量的大幅增加,成品油需求量大大增加。年初曾有分析師預測,2007年成品油的實際需求量將達到1.9億噸左右,比2006年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多1000余萬噸。而商務部預測的需求形勢更加嚴峻:2007年成品油需求總量將有可能超過2.3億噸。 其次,盡管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前三季度的原油加工量、銷售量同比大幅增長,并且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的增速,但國內市場的油品供應仍不充足。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今年1-9月,全國成品油(只計算汽、煤、柴油)產量為14518萬噸,比去年增長7.5%;進口量為446萬噸,比去年增長僅為0.9%;出口量為799.9萬噸,比去年增長38.9%,也就是說今年前9個月的產量增量,幾乎都用于出口了,針對國內的供應量并不充分。尤其是進入10月以來,原油價格不斷攀升,于10月18日突破90美元,于11月7日再創98美元新高。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地方煉廠無法承受太高的成本壓力,紛紛減產或停產。要知道,在我國,地方煉廠的年加工量約為7000萬噸,占全國煉油總量的近四分之一。據專家估計,社會資源煉廠絕大部分減產或停產將可能造成全國約22.5%的成品油供應缺口,這也是成品油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少數社會資源煉油企業將成品油放在手里不賣,囤積惜售,這也加劇了市場的緊張形勢。 因此,從總體來看,供需不匹配導致了此輪市場的緊張局面。但是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價格問題。在我國連續數年出現的成品油緊張形勢,實際上就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扭曲的直接后果。 我國對成品油價格已經進行了三次改革,新的“原油成本法”價格改革方案早已板上釘釘,但是在當前國內CPI大幅增高的情形下,政府從民生的角度考慮,不希望再漲價增加各類群體的負擔,所以油價改革執行起來難度很大。也因此,我國的成品油價格一直在低位運行,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差距達到每噸近兩千元,這才有了前9個月原油出口量大幅攀升和地方煉廠的關停減產。因為把高價原油進口到國內銷售就意味著賠本,企業的進口積極性也大打折扣。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民營企業進口成品油329.4萬噸,僅占今年926萬噸進口許可配額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一直秉承“小步快跑”的原則實施油價改革,但實際上當國際原油價格真正高到一定程度時,國內油價卻沒有跑起來。11月初,成品油每噸提價500元,但與國際價格相比,每噸仍有1100元左右的差距,所以,這次漲價的步子仍然不大,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虧損,并不能真正改變企業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國家毛毛雨式的提價以及虧本保供應的行政指令也只能暫緩成品油緊缺的燃眉之急。 筆者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幾乎每年一遇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問題,核心在于實現價格的市場化。市場是最好的調控手段。從需求上說,只有將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才能真正抑制油品的無序消費,通過提高用油成本讓消費者自發地、多渠道地控制消費;從供應上來說,只有價格到位了,生產者有利可圖了,才會真正激發起他們的生產熱情。 在當前情況下,國家部門應該采取“補低抑高”的思路去強力推進價改,實現油價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對低收入的弱勢用油群體,國家可采取補貼方式減輕其用油負擔;對于高收入的強勢用油群體,尤其是私家車和單位公車,國家應通過高價格、高成本,同時配套以行政指令來促使其改變消費模式及習慣。因為,只有價格改革到位了,市場供應的問題才會真正得到解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