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向軟著陸:增加總供給為過熱經濟釋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7:44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 雖然中國總體經濟過熱的壓力已經出現,但中國宏觀經濟依然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的區間健康運行,未來中國宏觀經濟在2-3年內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并不會存在全面過熱的風險。中國經濟依然存在保持高速健康運行的實體基礎和供給空間。經濟全面過熱并未凸顯與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同的是,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本質上是一個資本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本輪經濟周期,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主導型的特點更為突出。同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這些因素使生產可能前沿面大幅擴張,宏觀經濟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同步快速增長的進程中出現“高增長、低通脹”的景氣局面。 這也為中國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即消除中國經濟過熱壓力的途徑有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以相對削減總需求為核心的“正向軟著陸”;二是以提高總供給為核心的“反向軟著陸”。以投資驅動和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為特點的本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中國應當采用“反向軟著陸”方法來緩解目前過熱的壓力。中國宏觀經濟直到2003年才走出中國經濟蕭條的困境,在2004年進入均衡運轉的軌跡。 因此,總供給略大于總需求的時期剛經歷3年,且每年增長的幅度沒有超過1個百分點,所導致的形成核心通貨膨脹的壓力不足0.5個百分點。所以,中國目前的經濟還沒有到本輪經濟周期的最高點,全面經濟過熱問題并沒有凸顯。同時,應當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在近10年內順應了整個世界經濟大潮流,在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現大緩和,使經濟周期在波幅減弱的同時,周期跨度增大,經濟高漲期得到十分明顯的延長。 因此,延續目前11%左右的經濟增長態勢在周期相位來看在未來2年中是具有上升空間的。最優經濟增長標準從全要素生產效率、資本收益率以及投資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并沒有出現動態無效率,增長軌跡基本符合最優經濟增長的標準。同時,增長的三架馬車——消費、投資以及出口的增長基礎依然十分堅實,沒有出現增長幅度明顯回落的跡象。從中國宏觀經濟近10年來增長速度與結構之間的關系來看,要解決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產業聯動性增長缺乏等結構性問題,采取高速度增長的策略是必須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結構的關系在總體上呈現一種沖突的狀態。這也就是說,中國高速增長往往是以部門間非平衡增長為基礎。因此,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結構性問題是高速增長的產物。但是,如果我們以1999年為分界線,我們將會發現,傳統的速度與結構之間的關系在本輪經濟周期的高速經濟增長沖擊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自2000年以來,在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國部門間的均衡速度的差異在逐步降低,產業部門間的聯動性和均衡性開始顯現。這解釋了本輪經濟高漲時期產業瓶頸問題大幅度緩和的原因。維持高增長是解決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另外,我們還看到在高增長-高投資的過程中,投資的區域結構也出現優化的趨勢。在本輪經濟周期中,高速度改變了以往中國東部偏向型的經濟增長,中部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 同時,投資也出現了中部崛起的現象,投資比重持續呈現出“東部地區比重下降、中部地區比重上升、西部地區比重基本不變“的特點。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圈、成渝經濟圈以及閩東南經濟圈正在成為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熱點區域,使我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逐步呈現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原、成渝、閩東南經濟圈多極參與拉動的特點。高經濟增長不僅沒有帶來更大的區域差異,而是在區域滲透與區域協同的作用下出現了增長趨同的良性、互動現象。 正是基于上述這些原因,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結構性問題并不與高增長存在必然的沖突,未來的結構性調整必須以高增長為基礎,經濟增長的放緩和停滯不僅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反而會在激化各種利益矛盾中使結構性問題更加惡化;在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的內在機理發生質變的新環境中,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是解決結構性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進一步改革,特別是要素市場化改革需要中國經濟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因為要素市場改革直接涉及大量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是沖突最為激勵,改革難度最大的改革,因此這些改革需要大量的再分配協調機制,高經濟增長速度可以提供協調沖突的財政和利潤空間。而具體到勞動力市場改革,沒有企業高生產效率和高利潤作為緩沖,工資形成機制的規范化將直接帶來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和勞資之間的激勵沖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