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減少上游漲價風險 綜合抑制通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0:11 21世紀經濟報道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3.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5%,此外,食品類價格上漲8.6%,創下年內食品類價格漲幅新高。與此前引起通脹較為單一的糧價因素不同,糧食價格、能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行壓力增大已成為現階段中國通貨膨脹風險擴大的三個主要因素。而作為貨幣供給增多的源頭,10月份當月貿易順差為270.5億美元,增長13.5%,繼續保持增長趨勢。 影響中國通脹的因素主要和匯率有關。其一,2001年以來的弱美元政策導致了美國消費需求、中印等國投資拉動需求的過熱以及大宗商品牛市,為世界性的通脹奠定基礎;其二,隨著貿易順差的擴大,中國要素重估(對外表現為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可以認為,中國由于過多貿易順差帶來大量貨幣供給,進而刺激投資過熱和要素重估,這些都為通脹創造了條件。 在過去一年,中國的通脹主要表現為糧食價格的上漲,糧價上漲主要基于種糧成本的提高,其成本的提高源自油、電、化肥等生產資料以及人工的提高,為了避免出現農民拋荒而出現2004年類似的糧食減產導致更大通脹,糧食價格的上漲不可避免。中國能源以及其他資源的價格上漲主要有兩個動力:國際商品價格因美元貶值和需求過熱而上漲的輸入性因素;中國本身的要素重估需要。長期以來,中國的要素價格與國際價格相比偏低,這也是出口商品具有競爭力而順差過多的原因。要想改變要素低估帶來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扭曲,要么進行要素價格改革(主要表現為國內通脹),要么加快人民幣升值,中國選擇了兩路漸進式出擊。 盡管如此,由于美元的貶值速度更快(尤其是次級債風波后),如果中國資源價格改革和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跟不上,更高的國際資源價格導致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如國際石油價格目前接近每桶100美元;同時,貿易順差將持續流入,增加了貨幣政策的壓力。兩個不同速度之間的差距越大,更會刺激熱錢流入,擾亂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推動資產價格的投機性波動,醞釀金融風險。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將可能受限于資源短缺,因此,必須轉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以“節能降耗”為主要表現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盡管面臨通脹壓力,國家發改委還是表示,推進“反映市場供求程度,反映環境成本,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資源價格改革”。但是,通脹的風險不能不加以抑制,從10月份的數據看,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導致了PPI持續上漲。 目前抑制通脹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數量型和價格型的貨幣政策,但是,通脹的內在成因主要還是上游生產資料的價格膨脹(與匯率有關),具有國際因素,因此,人民幣可以適當加快升值步伐,從而降低資源進口的價格。目前,中國的原油、鐵礦石等對外依賴較大,糧食庫存與產量的同時下降也可能導致中國大量進口,人民幣升值后,可以降低進口價格,從而緩解國內資源價格上漲的壓力,降低通脹預期。 當然,國內經濟偏熱也是引發通脹的因素之一,并且可能出現經濟活動和通脹相互促進的惡果,因此,有必要繼續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尤其應以數量調整為主,保持整個社會貨幣供給的穩定,同時打擊熱錢的流入。追趕CPI的加息政策雖然能緩解“負利率”壓力,但是,并不能在CPI上漲之前阻止通脹預期的上升,因為通脹的因素并非單純的投資和需求拉動,與國際資源價格與國內資源改革關系可能更加密切,而這些又與匯率問題糾纏在一起,因此,抑制通脹需要綜合的手段,目前應該關注上游資源價格的上漲的風險,在匯率層面加以調控;同時,保持貨幣數量的緊縮性調整,防止流動性過剩的失控;最后,對于CPI的波動,利率政策應作出反應,及時跟上,防止“負利率”擴大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