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進鯰魚是為了沙丁魚鮮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1:18 財時網
業界流傳著一則關于“鯰魚效應”的故事:船長在運輸沙丁魚時,在船艙中放置些鯰魚追逐之,解決了沙丁魚在遠洋途中死亡的難題。主流學者由此得出一種帶有傾向性的結淪,那就是要引入競爭機制,使沙丁魚們產生危機感,從而產生活力。高屋建瓴地看待這個問題自然不會錯,可是從沙丁魚們的角度看,那似乎在彰顯著殘酷的一面。尤其當一些船長“親自”在員工中扮演鯰魚的角色,那結果更是如此。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生活在職場中,作為沙丁魚群中的一員,對此有深切的感受。一些企業的老板在企業中橫行無忌,的確有鯰魚般的口頭禪:你每天工作十幾小時你有牢騷,你走啊;老板在飯店大宴賓客你在家屬院沒暖氣冷得直跺腳,你去告;一切用錢說話扣了你的工資你不滿,你辭職啊。沒有改制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但那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按我說的辦你有意見不愿在這里干,你打報告我馬上批,人有的是。在這里,老板把你的勞動所得咬上一口,或者在他的勢力范圍內吞掉你的勞動權利,那作用可要超過鯰魚,像權力鱷魚那樣沒商量。 平心而論,這種現象也是推崇“鯰魚效應”的學者們所不愿看到的。競爭本身就具有殘酷的一面,如果在犧牲一部分人利益的情況下能夠換來大局的活力倒也無妨,但是在以人為本的機制中,它絕不應當成為競爭的全部。問題在于,在企業管理中,“鯰魚效應”的發揮不應當只是驅趕,更不應該是惡意驅趕;在給沙丁魚們帶來生存危機感的同時,正面激勵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說“氣可鼓而不可泄”的古訓,創新能力的發揮是當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人不是沙丁魚,只知道躲避。離開了正面激勵,不僅無法給企業帶來創新的活力,反而會使企業落入沉寂。如果只是無情施壓驅趕,使得人人自危,無暇他顧,這就是對“鯰魚效應”的誤導和曲解。 較早在企業管理中引進“鯰魚效應”的,追求的目標正是激勵和創新,而不是驅趕。有關資料表明,日本三澤公司的總經理三澤千代最早運用“鯰魚效應”時,出發點正是要設法將每個員工都變成“人才”,他從“鯰魚效應”中受到的啟發就是要引進出類拔萃的人才,而絕不是窩里斗的專家。三澤公司因此受益匪淺。也就是說,激勵和創新,才是“鯰魚效應”中本來應當具有的意義,是可以給企業帶來活力的一個解。讓企業職工感受到生存壓力也并沒有錯,關鍵是要把這種生存壓力變成創新的動力,由此才可以給企業帶來大家所希望的活力。這就需要對職工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而不是把他們當做可以隨意驅趕的沙丁魚。曾被推祟為CEO偶像的韋爾奇就是一個善于激勵的老人,“他像一團火,很容易被點燃也容易點燃別人”。他判斷員工的標準是四個E一個P:精力Energy、激勵他人Energize、執行力Execute、判斷力Edge;激精Passion.這種標準是否得當暫且不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符合這種標準的員工顯然既容易被激勵也能夠激勵別人。韋爾奇常常對別人取得的成績感到由衷地高興,他所領導的員工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活力,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幸的是,我們在實踐中所看到的對“鯰魚效應”的誤導和曲解,卻將它演繹成對職工激情的無情扼煞。這種“變味”看似偶然,卻反映出一種不可忽視的傾向,那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尚沒有牢固確立,缺乏創新激勵意識,可以稱之為激勵力缺乏癥。當然,我們的管理精英們并非不懂激勵的妙用,他們是深知恩威并重、賞罰分明的權術的。但他們只是把這些都當作行使權力的象征,往往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代名詞,以權威意識為轉移,并非以是否創新為導向,因而仍然是創新激勵力缺乏的表現。 。ㄎ唇浭跈啵坏棉D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