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千萬人跨省工作轉不走“養命錢”
如果你從A省到B省工作,甚至從A市調到B市工作,養老保險都很難續接。這包括幾種情況:
第一,從事業單位到企業。如果能拿出調令和廣州市戶口,原有的工作年限就能“視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但現在的企業大都實行聘任制,想得到這兩個條件“難于上青天”。
第二,從企業到企業。你可以選擇放棄或轉移原來繳納的養老保險——但只能退給你屬于個人賬戶的8%,單位繳納的20%沒法退。
第三,從企業到事業單位。因為大部分事業單位還沒有開始養老保險的改革,所以你只能把它放在原處。
第四,對于那些像潮水一樣的農民工,他們無法轉走自己的養老保險,所以在春節之前返回家鄉時,退保的隊伍會排成長龍。
帶不走的“奶酪”
付平不得不放棄10年工齡換來的社會保障——這是她從杭州到廣州工作后,最讓人煩惱的事情。此前,這位34歲的女士已和丈夫兩地分居5年。“一直沒遷到廣州,很大原因是擔心解決不了養老保險。”她說。
在杭州,付平供職于一家事業單位。眾所周知,中國的人事部門和勞動部門屬于“兩條線”,所以,由勞動部門推廣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并未惠及到她頭上。目前,她已受聘于廣州一家企業。這意味著,她的養老保險賬戶要“從零開始”。
付平可以如此破解難題——廣東省社保局稱:如果能拿出調令和廣州市戶口,原有的工作年限就能“視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但現在的企業基本都是聘用制,有幾個人能辦調動?”她又被政策困住了。
專家估計,需要“從零開始”的人保守說也有上千萬。不僅僅是從事業單位調到企業——只要你從A省到B省工作,甚至從A市調到B市工作,養老保險的續接都難以解決。這已經開始阻礙大規模的人才流動,比如廣東,它是中國流動人口最多的省份。2006年末,在廣東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已達2600多萬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600多萬人,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總量的三成以上。
對試圖把保險從武漢轉到深圳的陳楠,武漢市社保局有關人員解釋道:“只能退給你屬于個人賬戶的8%,單位繳納的20%沒法退。”——中國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單位繳納的,稱為社會統籌基金;另外則是從個人工資中扣除的,稱為個人賬戶基金。問到原因,社保部門稱:“全國都是如此,只有等出臺相應政策解決問題。
被這個政策影響的,還有無數農民工。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何志堯,今年已經是連續3年提出“建立非公經濟從業人員和農民工社保金全國異地可轉賬制度”的提案。“四川就有1800多萬農民工,其中大約一半人在省外,但他們在當地購買社保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他說。而廣東省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僅為36%。
農民工——這個巨大的流動人口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在工作一段時間后,返回農村。但是在社保轉移時,卻只能得到個人繳納的社保資金,同樣屬于他們賬戶的企業繳納的資金,被留在了工作所在地。每年春節前,珠三角某些城市會出現千人排長龍退保的景象,數百名警察在此維持秩序。
巨款流向何方
大量社保資金因此沉淀下來。對當地政府,這是一筆不小的“預算外收入”,但它是以犧牲公民合法財產以及正當權益來實現的,甚至可以說是以犧牲中國可持續發展賴以維系的社保體系為代價的。
而目前的問題是,已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沒有明確其產權歸屬——社保機構對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實行統一管理,社會統籌基金可以輕易挪用個人賬戶的資金。所以,如果你的養老保險沒有轉移,很可能被挪作他用。
“這是對個人財產權的侵犯。”陳楠說。因為預見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勞動保障部新聞發言人也曾表示:中國將調整養老保險制度模式,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而對你無法提取、企業所繳納的那20%,很可能用于“還債”。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現在每年收繳的養老保險費——包括企業繳納的和個人繳納的,全部拿來用于支付當年的養老保險金還不夠,國家財政每年還需要再往里貼補幾百個億。
全國老齡委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統計:現在中國社保基金的空賬已達8000億元。從城鎮的養老保險計劃來看,現在已經達到了3個在職人養1個退休人的比例。隨著老年化社會的不斷迫近,這個缺口將繼續擴大。“單位是為職工繳納的保費,同樣屬于職工的個人財產。他們有權利將其轉入新的工作地,為自己的新工作創造條件。”南京大學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系主任周沛說。“如果能把這部分錢轉走,移入地不用再從財政掏錢補貼那20%的部分,也就愿意接受被轉移的賬戶了。”
“小水缸模式”的后遺癥
一個關鍵問題是:養老保險費為何轉移?國內養老保險的統籌水平千差萬別,資金各自獨立,互不往來是根本原因。
我國自1993年推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號相結合”的保障模式以來,已走上了社會保障私有化的道路。到2006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為1.87億人,包括1.4億職工和4600多萬參保離退休人員。
實踐證明,以“統賬結合”為代表的部分積累制具有其獨特的自身優勢,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長效機制。但是,由于中國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各地生活水平差異很大的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很難一刀切。
周沛教授戲稱這是“小水缸”式的運作模式。“在大部分省份,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管理和運用都是以市甚至縣為單位,”他說,“這是一個政策設定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地方主義’的典型表現。”
周沛舉例說,比如廣東的平均工資較高,繳費的數額比較大,而江西等內陸地區的工資低,保費繳納得就少。貧困地區的參保人員轉到廣州后,如果直接承認轉入者過去的參保年限,并按照廣東的標準給其發放社保,廣州的資金就會出現缺口。
在此背景下,雖然現行社保政策允許外來工跨地區流動時可以轉接社保關系,但各地都愿意把外來工的社保關系轉走,卻很少有人愿意接收轉來的社保關系。
“這不僅是對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障權的侵犯,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社會不公。”周沛認為。
全國統籌尚無期限
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重視。中共十七大報告特別提出了“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2007年10月22日——十七大閉幕的次日,在勞動保障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該部辦公廳副主任尹成基說,將重點指導條件成熟的省份盡快實現省級統籌,并力爭用兩年時間在全國基本實現省級統籌。
“而在沒有實行全國統籌的前提下,可以實行‘工作地繳費,分段記錄,退休地發放,全國結算’的思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唐鈞說。
社保不能轉移續接,說到底是因為勞動者原先工作地截留單位為其繳納的社保資金,造成新工作地難以接納其進入社保體系。武漢大學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鄧大松也認為,“可以采取錢隨人走的辦法,即個人與單位替個人繳交的社保資金隨參保人員一起轉移,由轉入地的地方社保管理機構根據當地標準,自行決定在本地區可抵算的保障水平和保障年限。”如此,將最終避開因全國各地社保繳費、發放水平不一給異地轉移續接帶來的障礙。
目前,中國正在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趙錫銘說,通過社保卡全國聯網的一卡通用,將可以有效解決異地轉移難的問題。
這些信息讓人懷著一種期待——社保卡如同身份證,記錄著持卡人各個時期的信息,持卡可辦理就醫、求職登記、領取養老金、社會救助金等各項勞動保障事務,并可查詢本人的養老、失業、醫療等情況。屆時持卡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就近享受如異地養老、異地就醫等社保服務。
然而,至于實行全國統籌,唐鈞對此態度審慎。“實現社保全國聯網可能會很快,社保全國統籌尚須時日。”他說。
現行的社會保險政策是按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職工平均工資確定的。中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社保基金規模差距也很大,例如西北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缺口很大,年年要向中央財政申請補助;而在廣東,2006年,全省養老基金滾存結余1361億元。富裕地區肯定不愿意把錢交由中央統籌管理。
唐鈞認為,阻礙建立全國社保支付體系的原因,還包括各地對此問題的認識。全國統籌在地方會遇到一定障礙是很自然的事。當然,問題也不僅僅是養老保險,工傷、失業、醫療、生育四項基本社會保險,包括住房公積金,目前跨省移動都是個問題。
(文中付平為化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