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印度制造真能挑戰中國制造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15:15 新華網

  

印度制造真能挑戰中國制造嗎

資料圖片:5月3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衛星城古爾崗,一名園藝工人在一座建筑工地外的宣傳畫前澆灌草木。印度中央統計機構當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增長強勁,截至今年3月底的2006年財政年度,印度的經濟增長達到創紀錄的9.4%,高于前一財年的9%。 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新華網專稿:歐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術咨詢公司凱捷上月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印度制造業“在未來3到5年將挑戰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印度制造”現狀究竟如何?與“中國制造”會形成直接對抗嗎?請看本網記者發回的調查報道——“印度制造”真能挑戰“中國制造”?

  “印中制造業差距將縮小”

  “在制造業方面,印度目前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中國紅得發紫,全球大企業幾乎都將巨資投向中國。因此,當我們發現印度可能后來居上時,令很多人大吃一驚!”報告的主要執筆者、凱捷公司咨詢部副總裁羅伊·倫德斯在接受本網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凱捷公司的這份報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對331家大企業進行調查后撰寫的,這些企業均位列《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之內,其中80%來自歐洲和北美。在這些企業中,200余家在中國開設了工廠或辦事處,進駐印度的則已達到150多家,許多企業在這兩個國家都有不止一個分公司。

  凱捷公司調查發現,盡管目前只有7%的跨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18%的大企業意欲在今后3到5年進駐印度,與目前進駐中國的外企相當。“這意味著,印度與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差距將縮小。”倫德斯說。

   中印兩國各有優勢

  不過倫德斯也強調,印度要成為新的制造業中心,必須在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調查的已經將制造業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這方面太差。

  倫德斯說,印度的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與中國特別是東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許多人可能都對孟買等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礎設施上下大力氣改造,做得好的話,5年或更長時間后,印度在制造業方面的實力會和中國有得一比。”不過,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動作慢,外企對投資回報不滿意時,仍會轉向其他市場。

  相比之下,他認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較有保障,供應商“簡直應有盡有”。“一個公司在海外設廠,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產品要在約定的時間送達約定的地點。中國有一些工業密集區,企業可以很容易找到供應商,物流保障很好。”

  與印度相比,中國也有自己的劣勢。倫德斯認為,“中國制造”目前主要問題是成本提高。20年前,東南亞國家的工資水平普遍高于中國,而現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普通產業工人月工資為250到350美元,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的同類工人每月只有100到200美元。中國地產價格也迅速攀高,幾大外企最看中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房價急劇上升。倫德斯建議,中國大力發展中西部的基礎設施,那里的低勞動力和地產成本將成為新的吸引外企的磁石。

  另外,印度在與外部的語言溝通方面也比中國好,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措施也比較到位。

  在管理方式方面,在印度的跨國企業大量依賴當地人管理;而在中國,外企派出人員駐華管理的比例高于印度。倫德斯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的相關人才較欠缺,或許與教育國際化程度不及印度有關。

   中國面臨多重壓力

  此外,中國對美歐的貿易順差巨大,令美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華反傾銷措施不斷,貿易壁壘有增無減,這些都是“中國制造”面臨的難題。

  倫德斯說,未來10年中,世界制造業中心仍將維持在亞太地區。“東歐正在迅速趕上,但尚未達到能與之競爭的地步,俄羅斯和拉美的風險和變數較多,優勢不明顯,基本不能與亞太并提。”

  短期來看,中國和毗鄰的東南亞國家爭奪制造業外包業務的爭斗將很激烈。“除了印度,泰國、越南也是跨國企業十分看好的地方。”

  倫德斯說,印度政府目前已意識到吸引制造業外資的重要性,正采取多方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他說:“中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需要加大努力。” (駐布魯塞爾記者劉黎)

  印度市場難見“印度制造”

  凱捷公司的報告對多數印度人和在印度生活的外國人來說,恐怕一時難以理解。無論從報紙上的各種統計數據,還是從現實生活中的體驗來看,“印度制造”與“中國制造”相比都存在明顯的差距。

  印度商人羨慕中國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2006年的中國外貿總額達17600多億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億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貿總額約3000億美元。中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機電設備、棉紡織品、鋼鐵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為石油礦產、鋼鐵金屬制品等資源性產品和棉紡織品等。據《印度商報》報道,2006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品的出口額中占8%,印度約1%。

  從這些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印度制造業與中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印度商人迪帕克·阿羅拉跟中國做了26年生意,主要從事機械、五金產品和家具業務,他每年都去中國參加廣州交易會,對中國和印度的制造業有著最直觀的感受。

  針對凱捷公司調查報告預測“印度制造3到5年內將挑戰中國制造”一事,迪帕克笑著說:“全球制造業巨頭有幾家在印度設有工廠?西方人一直說印度是民主國家、信息軟件人才多、印度人英語好、土地和勞動力便宜,但為什么以前都不來投資,非要集中在今后的5年來?”

  “制造業需要積累,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需要熟練的技工。中國的實際勞動力成本也比印度低。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的物流費用比印度低很多,而且是世界上最快的。”

  “我每年到廣州訂貨,都看到很多新產品,尤其是機械和電子類產品,更新換代很快,外形美觀,質量好,還便宜。我是印度人,了解印度,印度制造業要在5年內挑戰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把中國的產品都寫上印度制造。”

  市場充斥“外國”貨

  迪帕克對印度很熱愛,所以話說得有點偏激,但他的話并非沒有道理。

  說印度沒有大超市,很多讀者會很驚訝,但事實上的確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電器店,但大多都是國外公司的專賣店。即使是外國產品的專賣店,一般規模也不大。記者在印度看到的最大專賣店要數孟買的韓國三星專賣店,但營業面積也沒有超過250平方米。

  此外,印度人開的家用電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國的,就連電熨斗、微波爐、電飯煲等小家電,基本上也是外國產的。有些產品也有印度生產的,但從外表到質量都很難讓人產生購買欲。

  在印度市場上,高檔產品以歐美日韓的為主,中檔的則是價廉物美的中國貨。中國的中興、華為、海爾、TCL等大企業的產品早已進入印度市場。

  硬件問題是瓶頸

  韓國聯合通訊社駐印度記者趙秉熙說:“我來印度前聽說印度經濟發展很快。我在印度快3年了,從視覺上我看不出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但每次到中國感覺就不一樣。”

  瑞士《金融報》駐印度記者科羅麗亞說,印度制造業是否發達,能否挑戰中國,現在只需看兩國3個方面的情況就能判斷:第一,城市的清潔程度和人們的著裝;第二,鐵路、公路、機場和港口的質量;第三,媒體的廣告內容。

  記者感覺到,對外國公司來說,想把制造業轉移到印度并非完全沒有道理,11億人口的印度擁有巨大的市場吸引力。然而,凱捷公司的報告也指出,接受調查的制造業公司大多數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挑戰中國制造業,必須對基礎設施投入巨大的資金。落后的公路、港口、機場和電力系統,是印度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巨大的“硬件問題”。

  另外,苛刻的勞工法、政黨之間的矛盾和人們心態等“軟件問題”也得解決。為了發展制造業,吸引海內外投資,印度于2006年2月通過了《經濟特區法案》。然而這一法案今年1月遭到嚴峻的考驗。印度西孟加拉邦東米德納帕地區政府官員在征用土地計劃建經濟特區時,與農民發生沖突,導致6人死亡,該事件引起民眾和反對黨派的強烈抗議,致使印度政府決定暫停批準300多份建立經濟特區的計劃。 (駐新德里記者李保東)

  “印度制造”短期不可能挑戰中國

  凱捷公司9月關于“印度制造”的報告引起了各方關注。圍繞凱捷公司的這份報告,記者就“印度制造”的現狀、優勢和前景以及中印制造業的關系等問題,專訪了“印度中國工商會”副會長拉馬昌德拉博士。

   “印度制造”集中低端

  記者:拉馬昌德拉博士,印度制造業的現狀究竟怎么樣?您對凱捷公司關于“印度制造”的報告是怎么看的?

  拉馬昌德拉:制造業是工業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說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工業化。工業化必須有基礎,基礎需要積累和不斷改善。基礎不僅僅包括大型的鋼鐵廠、

化工廠,還必須有方便發達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網等基礎設施。此外,還要擁有大量熟練勤奮的技工。

  印度有一些制造業,面不小,但沒有厚度,與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工業化基礎相比,還是非常落后的。“印度制造”目前主要還是以生產低端商品為主。

  另外,我認為印度工業化的軟件問題還沒有解決,比方說市政管理、開放市場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凱捷公司關于“印度制造”的報告,我認為是跨國制造企業想在中國以外多找一個可以投資的國家,他們也許擔心集中投資在一個國家會有風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從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等多方面考量和比較,他們自然就會對印度表示較大的興趣。

  “中國制造”前景光明

  記者:您認為印度實現工業化需要多少年?

  拉馬昌德拉:你們中國用了多少年?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工業化,但真正實現飛速發展,是從鄧小平先生開始的。中國的工業化速度非常快,創造了工業化的世界紀錄。

  印度過去政治上學美國,經濟上走蘇聯發展道路,結果政治經濟都不能穩定發展。印度從1992年開始進行改革,搞私營化,但工業化需要時間。印度的政黨力量強,政府力量弱,政府不能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11億人口的大國僅搞軟件業是不行的,而且印度的軟件業是“兩頭在外”,自己沒有核心技術。不搞制造業,印度很難發展。所以,印度開始學習中國,建立經濟特區,吸引投資。

  記者:您對“中國制造”是怎么看的?

  拉馬昌德拉:印度制造業是以服務本地市場為主,中國制造業是以出口外包為主,這是生產速度和質量決定的,所以世界到處都是“中國制造”。有人說中國是一個加工業大國,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我不這樣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是積累的問題。“中國制造”實際上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品牌,聯想、中興、華為、海爾、TCL等大企業的商品早已進入了印度市場。中國有世界一流的通訊和基礎設施,中國人聰明勤奮,心態開放,精益求精,再過10年“中國制造”會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我不能預測。

   中印合作互補互利

  記者:中印兩國制造業是競爭還是合作互補的關系?

  拉馬昌德拉:印度目前還是資源輸出國,而非制造業出口國。5年內,印度不可能建立像中國那么多大規模的制造工廠。“中國制造”出口量比“印度制造”多十倍,“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占的份額也比“印度制造”多很多,從這些可以判斷,在國際市場上,印度短期內是不可能挑戰中國的。

  我認為兩國合作互利應該會更多。中國正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端產品,肯定會放棄不少低端和中端產品的制造,印度在這兩個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優勢,兩國可以合作。另外,中印兩國是鄰國,交通運輸方便,物流快,合作對雙方都有利。 (駐新德里記者 李保東)(責任編輯:康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管理利器 ·新浪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