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避險功能緣何逆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3:29 第一財經日報
晨鐘 所有的經濟金融教科書上都這么說:金融產品是規避和降低風險的有效工具。但事實經常是,金融產品不但沒有淡化風險,有時在經濟出現問題的苗頭時,反而放大了風險,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波動。 從上世紀初開始,經濟危機的具體體現形式就轉化為了金融危機。直到最近,美國的金融發展可謂有所完善的今天,次級按揭崩盤引來的世界性金融大波動也證明了這一點。 很多金融產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在推出的時候,都堂而皇之地被標榜為能化解和降低金融風險、緩解經濟波動的工具。比如股票指數期貨,據說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為股票交易市場提供了一個沽空的機制。理論上,因為這個機制的欠缺,股票投資者只能從股票價值的提升中套取利益,從而導致一味地哄抬股票價值,而最終形成泡沫。 但問題是,股指期貨推出后,尤其是股指期貨的保證金制度,可以讓投機者們通過“以小博大”,扭轉整個股票市場的升或跌的趨勢。這樣的結果,反而使股票市場投機者,在一個初現泡沫的市場里面,看多跟進,使泡沫放大。投機者們很清楚,泡沫越大,會越快破滅。于是與此同時,又在股指期貨市場中看跌。這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雙向操作,如果為投機者得逞的話,不僅為他們帶來巨大的投機暴利,也人為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和風險。通常這樣的結果是,小股民和小投機商淪為市場的犧牲品,而合縱連橫的大投機商們則賺得盆滿缽滿。典型的例子,有上世紀90年代以索羅斯為首的對沖基金對英鎊的聯手阻擊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 近來爆發的美國次按危機已經波及全世界金融市場。美國人缺乏理智地瘋炒房子,為什么全世界卻要跟著承擔惡果?原來“精明”的美國金融投機者也明知這樣惡炒房子的風險很高,但又禁不住炒房子得來的暴利,于是將信譽欠佳的次級按揭打包成債券發行,以“金融創新”的名義給這些垃圾產品鑲上金邊,然后兜售給全世界懵懵懂懂不明就里的機構投資者。 結果,正是美國投機者的風險的轉移和分散,最終令次貸危機不可避免地到來。如果沒有那些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也許美國的投資者就會格外謹慎。但那些金融家發明的金融杠桿產品,將風險分散,并最終也撬動了別國的金融市場,從而令全世界都遭受到了動蕩。 深諳國際投行投資之道的經濟學者謝國忠曾經說過:“金融經濟學給了那些有時并不比詭計好多少的金融產品以合理性。”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但金融產品的合理性畢竟經過理論的論證,說它完全是陰謀“詭計”也有失偏頗。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市場行為應該由市場自身來校正。但這樣的市場應該是有足夠多的分散的參與者參與的市場,在勢均力敵的反復博弈中,市場能恢復自然的平衡。但一旦有串通的“大鱷”控制局面,市場就會喪失自我的調節能力。 因此,謝國忠也指出了這次美國爆發的次按危機的另一原因:某些不負責任的信用評級公司有意無意地給了這些投資產品虛假的信用評級,從而令投資者,尤其是美國國外的投資者對之趨之若鶩。 實際上,這第二點原因已與金融產品的技術性“原罪”無關,而是涉及到金融機構的職業道德問題。(作者為北京集成創新經濟咨詢中心研究員)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