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葉檀:我們需要怎樣的外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9:08 《中國企業家》雜志
政府要以國內市場對外資的開放換取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空間 有報道稱,中國商業環境令外資不安。這種認識既昧于事實,也沒有建設性。中國依然在引進外資,只不過引資的方式與目標有了改進。 商務部近日發布的《2007中國外商投資報告》,提示在當前利用外資并購投資時,要注意防止壟斷。我國已經成長起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本土企業,要為他們提供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約束其壟斷行為。并非巧合,8月底我國通過《反壟斷法》,增加了有關國家安全審查的條款,也被敏感的外資認為是投資環境趨緊的標志。早在2006年,中國有關部門出臺《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利用外資“十一五”規劃》,就規定對惡意的外資并購進行審查和監管。 中國正在選擇外資。 中國總理溫家寶近日在向中外商界人士發表演講時重申,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絕不會改變,中國將會為各國企業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商務部官員同時表示,外資目前在中國各行業并未造成壟斷。而黑石以6億美元購買中化集團子公司——藍星集團20%的股份,也提供了中國依然向外資開放的證據。事實上,中國長期看好的經濟前景使私募股權的并購交易對中國情有獨鐘,2007年第一季度,投資中國的亞洲私募股權基金募資75.64億美元,同比增長329.5%。而歐美資級債危機的泛濫,也使相對安全收益極高的中國市場變得更有吸引力。 當然,外資在中國的資本并購項目的確不那么順風順水了。 8月下旬以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參股不同中國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美的與海螺水泥股份的交易,相繼觸礁。全球電器巨頭法國施耐德集團在等待了14個月后,放棄了入主陜西寶光真空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寶光股份)。而凱雷入主徐工、以及參股內地銀行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這些案例的失敗大多與估值有關。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估值的急劇提升,使得外資并購所采用的凈資產估值法顯得相當突兀,沒有人會認可,目前在股市上每股價值30元的上市公司以5元的凈資產出讓。類似的案例包括深發展,股改成功之后深發展股價從2005年9月與GE(通用電氣金融國際金融公司)簽署的《股份認購協議》時的5元上升到目前的30多元,資本金問題也通過資本市場得到了解決。此時GE用1億美元受讓深發展7.3%股份的協議已經顯得可笑。 估值只是一個方面,外商以低價收購中國企業并且不在就業等方面承擔社會責任的做法也不再受歡迎。 這一轉變與中國經濟環境轉變的大背景有關。中國的主要經濟矛盾已經不再是資金問題,而是貨幣流動性過剩,這意味著中國并不缺乏資金,缺乏的是資金的有效配置;是經濟與環境的不和諧,這意味著以往投入低端制造業享受中國廉價資源補貼的外資不再受歡迎;是市場環境的不公平,這意味著不僅內外資所得稅將趨于統一,所有對于外資的優惠政策都將在中央政策層面上重新受到審視,這對習慣于優惠待遇的外資而言不啻一記重拳,抱怨也在情理之中。歐盟反壟斷高級官員內莉·克魯伊(Neelie Kroes)在最近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真的打算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那就不要以政治手段進行干預。 更重要的是,在關系經濟安全的重要領域,國企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國家要確保在重點戰略產業的安全,外資遭遇的投資天花板越來越硬,很不爽。 比起民企來,這點不爽根本算不得一回事,外資在中國境外上市的國企中,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獲得了幾十倍的投資溢價,而中國企業在境外遭遇低估,使境外投資者與國內普通投資者相比宛如生活在天堂。并且,外資在能源領域遭遇到天花板,還能通過金融與資本行業的開放,獲得高額補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而能源領域的民企大多倒閉,最好的命運就是被迫走上被收購之路,甚至還有可能捉將官里去,不會有人給予一文錢的補償。實力是最好的貿易武器,在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央企準備揚帆出海之際,中國政府絕不會無故打壓外資,讓本國企業的出海之旅變成荊棘之途。雙方互相開放將成為下一步談判的主要目標。 現在,主動權還掌握在中國政府手上,他們擁有與外資博弈的砝碼,以國內市場的開放換取中國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在國外市場的生存空間,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廉價出售市場權,重蹈開放而不培育競爭環境、打壓民企使國資外資結盟輸送利益的老路。 (葉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