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審計為什么會出現審美疲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8:44 華夏時報
本報評論員 任孟山 審計署日前發布2007年第6號審計結果公告,公布了49個部門單位2006年度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結果,審計結果觸目驚心:國資委擠占項目資金5190.32萬,發改委向企業收取贊助費1340萬元,教育部59.51億元預算資金年初未細化,首都機場挪用專項資金23.1億等等。違規資金總數為200億元左右。這還不算,9月17日,審計長李金華在“2007年中央部門財務負責人審計研討會”上透露,中央53個部門共自查相關問題500多個,涉及金額270多億元。 自2003年 這當然可以理解。原來人們之所以對“審計風暴”感興趣,是因為此前從來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信息披露,而且涉及到的機構都是中央部委。在民眾的一般想象中,部委都應該是極為正派不會出問題的地方,民間對政府進行批評的時候,大多認為“上梁是正的”只是“下梁歪了”。審計報告出來,大大出乎了人們的意料,自然會滿帶驚奇。不過,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在驚奇之后,發現事情總是不了了之,老是有上文無下文。所以,產生視覺疲勞也就沒什么可奇怪的了。 當然,事情并沒有不了了之,審計之后的整改一直在進行,只不過這種整改由于其專業性,以及部委事務的保密性,人們雖然可以知道最后的結果,卻無法知曉其中的細節,民眾所看到的是審計之后沒有人受到嚴厲的問責。從一定程度上講,“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結局,使國家審計面臨著嚴峻的現實考驗,人們需要一個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處理結果。否則,整個社會不僅會對被審計機構的權威性產生懷疑,而且對審計機構的公信力也會發出疑問。顯然,這不利于完成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任務。 自非典時期兩位高官因未能恪盡職責而被免職以來,官員問責制度逐漸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聚焦點,也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雖然部分省市因為事故原因出臺了政府規章,比如重慶市在發生井噴事故之后,2004年出臺了我國第一部對官員問責的政府規章,但總體而言,官員問責制度還沒有完全進入制度化軌道。可以操作、容易操作的相關規定非常少,很多方面仍然是處于混沌狀態,造成部分官員具有懈怠作風和僥幸心理。審計揭示,49個部門單位存在幾個共性問題,比如擠占挪用財政資金、截留少報轉移資金、巧立名目亂收費、違規興建辦公樓等,這些問題年年被審,年年出現。這些位高權重的部門之所以敢“屢審屢犯”,與沒有追究相關官員的責任有很大關系。 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中,依法治官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命題,是依法治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基本訴求是讓官員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要對整個社會的輿論監督有所回應。從現實狀況來看,這項工作的進展仍需要更強力的快速推進。面對問題及其產生的輿論時,應該有人對發生的事情作出解釋,應該有人為不該發生卻發生了的事情擔當責任。這不僅是對官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民眾知情權的必需尊重。令人遺憾的是,每次審計報告之后,“榜上有名”的各大部門都是一片緘默。對此,2004年全國兩會上曾有代表和委員嚴肅提出過,只是沒有產生什么效果,被審計出的各大部委依然故我。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已經被古今中外證實為真。對于錢多權重的部委,需要有效的監督方式,來預防被審計的問題再次出現,并保證被審計出來的問題有人負責。我們不能讓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審計出來的結果,在風暴之后化為烏有。對政府機構經濟活動的監督,對政府部門官員作為的監督,應該在數年審計成果的基礎上推進一步,不能就此讓辛苦得來的審計成果白白浪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