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不能只做低通脹時代的貢獻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8:16 華夏時報
本報評論員 徐立凡 以“維護國際商業道德”面目出現的對“中國制造”的妖魔化浪潮,正在衰竭。對于中國制造的非理性評價聲音小了下去,大致源于中國在全球市場的存在和影響力為不同立場和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共同感知。這種感知部分地源于對中國商品的“離不開”。 然而,在中國制造的真相正被厘清之時,新的針對中國的輿論浪潮似乎正在醞釀。由于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物價指數連月上升,蝴蝶效應已經開始出現。中國產品,特別是中國食品的消費者發現他們必須付出比過去更多的錢。有人估算,以2006年中國對歐盟出口1820億美元和對美國出口2035億美元計,如果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上漲5%,歐盟和美國的消費者就要為此多掏91億美元和101億美元。中國從出口通貨緊縮轉為出口通貨膨脹,中國應為全球潛在的通脹負責的聲音已驟然響起。 在過去的十多年,每年全世界都處在物價溫和地上升2%到3%的低通脹時代。這個時代一方面受惠于美國的生產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出自中國的饋贈。正是因為中國以高昂的代價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才使得全球低通脹成為可能,在全球財富極不均衡、生產力提高不能普遍共享的情況下,中國的貢獻比美國的科技發展的貢獻還要大。 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中國國內商品物價結構性上揚,經過傳導,豬肉的價格上漲最終會反映到工業品價格上來;其二,前期對中國產品的瘋狂圍剿,特別是對中國產品苛刻的檢驗檢疫, 增加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成本;其三,針對中國產品的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削弱了中國企業的出口動力,別的進口路線增加了原中國產品出口對象的成本;其四,美國降息,減弱了美國的進口能力。 在上述因素中,一些屬于正常的市場波動,一些是針對中國產品的歧視性政策帶來的后果。在此情況下,出于各種原因對中國制造妖魔化,對 作為全球經濟的兩大引擎,中國和美國需要攜起手來。特別是美國,在通脹壓力趨于強大之際,其對華貿易政策需要修正,而做到這一點,美國的政治利益團體必須先從原有僵化的意識形態窠臼中跳出來,以更加市場化而非政治道德化的目光看待中美貿易關系,給予中國自主進行匯率改革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放開對華出口的禁錮以爭取貿易平衡。 中國在過去給全球的低通脹紅利,并不能持續。一方面,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廉價、充裕的勞動力紅利終會失去;另一方面,隨著 即使在精明的調控之后,中國的低通脹經濟發展仍將持續,世界的低通脹也將繼續,但最終,中國不能以犧牲自己公民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