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紅漫:銀行為何要主動提高購房門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7:58 東方早報
房產信貸業務之前一直被商業銀行視為“利潤增長點”而大力推廣,但是此次卻居然在無外力要求的情況下,自發地壓縮房貸投放,其背后透露出一個明顯的市場信號 早報特約評論員 馬紅漫 日前,央行和銀監會公布了針對購買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信貸新政,將首付比例由三成提高至四成,而相應的貸款利率提高到基準利率的1.1倍。這意味著,購買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成本和門檻都隨之提高。 新政策的出臺,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房價是漲還是跌”?從此次房貸新政的具體內容看,政策的指向針對性非常強:第二套以上的購房者是由投資性購房和改善性住房兩部分構成,但由于近年來房價持續高位飆升,所以改善性購房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而此次限制第二套購房者的政策,其目標就是直指投資性購房。如果要判斷政策實施之后對房價的具體影響,就需要以此為出發點進行觀察。 首先,從具體政策內容看,一成的首付比例提高幅度和10%的利率上浮,其實際的調控力度尚屬溫和。以100萬元的總房價為例,按照等額本息法計算,在舊的貸款政策下,買房者需要首付的房款是30萬元,每月需還款額是5283.5元;而按照新的政策,購房者首付款提高到40萬元,但是由于按揭乘數降低,即便增加10%的貸款利率,每月還款金額也不過4928.71元,還是要低于之前的月還款金額。因此,新政的實施對于二套房購買者來說,最直接的壓力就是首付金額提高,但按照總房價的1/10比例而言,提高的絕對金額也并不算大。 其次,如果把二套以上購房者視為投資性需求,那么必須看到,投資購房的決策參考依據與自住型不同,投資性需求并不關注購房成本的高低(只要自己能夠承受或者能夠融資即可),決定是否購買的唯一因素就是未來房價的走勢。只要房價能夠繼續飆升,付出的成本高低根本無足輕重。這與股票市場中百元以上的高價股能夠持續飆升,但10元以下的垃圾股卻少人問津,是同一個道理。 從房地產市場的動態趨勢看,來自管理部門以控制房價走勢為目的的政策措施,如加息的累加效應、保障性住房的體制建設、打擊囤積房源的政策等等,這些政策的確在漸次地對房產價格趨勢形成影響。但另一方面,支持房價繼續上漲的動力也同樣存在,如加息背后的通貨膨脹預期,資產投資是保值增值的必然選擇;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引發海外資金流入;房產市場結構性供不應求的格局,等等。對比這兩方面因素,我們可以看出,立足于控制房價的政策措施多是屬于漸進性、外部性的影響,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供求關系,而支持價格上漲的因素則屬于市場直接機制作用,體現為“更多的資金追求更少的房產”上,效果更加直接而具體。對于投資性購房需求,這就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尚難出現趨勢逆轉的跡象,自然會繼續秉持“追漲”的投資理念。這樣看來,無論是從直接的作用效果還是投資心理角度看,我們很難期待此次房貸新政能夠逆轉房價趨勢。 盡管此次政策的具體效果未必樂觀,但是此次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卻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與以往任何一項房產新政不同,此次新政的推動者并非是決策部門而是市場參與者,商業銀行限制房貸的舉動在政策的出臺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早在上個月,廣東、浙江、福建、重慶等地的商業銀行就已經開始悄然提高了首付比例要求。 房產信貸業務之前一直被商業銀行視為“利潤增長點”而大力推廣,但是此次卻居然在無外力要求的情況下,自發地壓縮房貸投放,其背后透露出一個明顯的市場信號,那就是作為市場參與方之一的銀行,已經開始擔憂房價飆升的風險,并且開始了通過提高首付比例來實現“自保”目的。事實上,銀行對于房地產貸款的風險擔憂是有依據的,建行的報告公開預警房地產價格風險,而銀監會所主導的房貸風險壓力測試顯示,一旦房價出現波動,銀行壞賬比例將大幅度提高。 面對美國次貸風波的現實教訓,在選擇“賺最后一桶金”,還是“規避暴發風險”之間,商業銀行做出了謹慎的抉擇。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當本應樂在其中的銀行開始主動規避市場風險,這其中的信號意義要遠勝于政策面的變化。對于購房者而言,也需要盡早作出理性抉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