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請以透明的土地公示制度澄清一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1:16 南方都市報
社論 房地產數據迷局再添新版本。近日,廣州某中介公司研究人員稱,本地房地產商囤積土地多達42平方公里,大肆利用資源壟斷謀取暴利。一石激起千層浪。政府澄清統計口徑有誤,國土房產局以“3.73平方公里土地涉嫌閑置”的新數據代之,開發商認為數據有假,并表示強烈憤慨。而由某開發商擔任主席的廣州市房協更于昨日作出懲處該研究人員所在公司的決定。 廣州房地產數據向來有“打架”的傳統,相互抵觸的統計數字早已讓民眾養成漠然的看客心態。不過,圍繞存在嚴重囤地的輿論表達,政府與開發商集體過敏、反應過激卻頗耐人尋味。作為市場監管者與市場主體的它們何以如此步調一致?如果理解漢語的委婉用法,官方提供的最新數據雖縮減了囤地的規模,但也僅僅作了辭令上的變更,并沒有否認囤地的實質。至于開發商的憤慨情緒,則有點無厘頭的意味,因為他們是最清楚囤地的真相,也是最熟悉其游戲規則的一群人。 其實,囤地已是中國地產界公開的秘密,通過將大量土地集中到自己手上,房地產企業壟斷了最基本的資源,再通過房屋開發的唯一合法模式,鞏固行業壟斷格局,從而實現了由開發商操控房價的市場態勢。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房地產企業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最大的“地主”至今年7月末,土地儲備總量已經達到4500萬平方米;某本地國有房地產公司土地儲備達600萬平方米;某本地在香港上市房地產企業的公告顯示,截至7月11日,其全國的土地儲備量約為2092萬平方米。 在囤地的表述上,政府很在乎跟民眾摳字眼:“涉嫌閑置”也罷,“尚未形成實際住房供應的土地”也罷,種種托詞都試圖宣示“一切仍在掌握”,似乎只要政府愿意,從國家過渡給開發商的土地就能依順政府意圖,隨時變現為造福民生的住房供應。然而只要瀏覽眾多宏觀調控政策半途而廢的現實就清楚,囤地的形成機制已對政府調控產生了極大的牽制效應。盡管“抑制房價的利劍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政府究竟有無勇氣砍將下去、有無信心獲勝依舊懸疑。 面對開發商鯨吞一般的土地壟斷行為,正如此前本報社論所言:依靠放地來抑制房價的政策意圖接近破產。翻查8.31大限前后數年數據:2004年,廣州土地出讓總面積為11.3萬平方米;05年出讓總面積近50萬平方米;06年出讓土地259萬平方米(以郊區地為主)。將這些地塊面積加總,也不過3.19平方公里,而且這里包括了花都、從化、增城的大量面積,有關部門當前匆匆公布的老十區(不包括從化、增城)3.73平方公里的囤地,事實上超過歷年新增土地之和,在有關部門的最新數據面前,有關部門又應如何駁斥開發商手中的存量土地超過政府增量土地的事實?利用土地供應驟減,炮制地荒論,減少開發,制造房價提高的預期,從而哄抬房價。開發商對此又有何辯解? 政府與開發商聯手指責民間數據統計口徑有誤,甚至出現由房地產企業組成的廣州市房協懲戒數據提供者所在單位,這種被監督者懲戒監督者的荒謬奇觀,但官方數據的真空,市場監督的缺位卻始終無人問責,也無人道歉。8.31大限之前政府批出土地有多少、在哪里、屬于誰、何時開發何時銷售,至今仍無一個全面系統的宣示,如此澄清如何讓人信服? 把希望寄托在打擊惡意囤地上?砷_發商的反制手段簡單而有力,比如利用政府大塊土地一次性供給的政策,對單塊土地分期規劃建設,郊區大盤動輒開發十年,一舉擊潰“兩年不開發即收回”的調控辦法。當然,地產商們在推動囤地游戲的過程中,早已積累了完備對策以應對政府調控。只要這些囤地的潛規則一日不除,政府調控就絕難收到成效。這不是純粹的邏輯推演,而是在民眾日常的生活體驗中輪番上演的殘酷事實。對此,民眾絕對比開發商更有憤慨的權利。 再退一步,即便按照“穗七條”制定的供應計劃,今年廣州計劃推出住宅用地2.14平方公里,也大大少于政府認可的3.73平方公里的囤地數量,開發商仍足以驅動房價依照特定意圖攀升。因而,囤地絕非媒體虛構的幻象,囤地數量的多寡不該是爭論不休的焦點。有關部門苛責于統計口徑大概放錯了行政著力點。積重難反,回頭太難。有關部門和開發商在囤地問題上早已失掉了自我辯護的資格。而今之計,政府惟有痛揮利劍,以公正、公開的土地公示制度回應公眾訴求,重新贏回房地產調控的主導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